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要聞

?端牢“中國飯碗”之農人篇④ | 要讓種地能夠真正帶來尊嚴和幸福

2022年05月10日 15:16 | 作者:王慧峰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再過十年,誰來種地?

“再過十年,誰來種地?”十年前這振聾發聵之問,延續至今。

5月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發布《中國鄉村振興綜合調查研究報告2021》顯示,農村全體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了20.04%,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了13.82%,完全達到了“老齡化社會”的標準,并非常接近“老齡社會”標準。

“農業勞動力的素質和結構對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提出了挑戰。”針對農民“種不動地、不想種地,種不好地、不會種地”等問題,多年關注“三農”問題的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政協副主席劉均剛始終憂心。

老一代傳統農民已是“芳齡東流去,蒼松夕照明”,新一代農民則徒有農村戶籍。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在他看來,這是鄉村振興中急需破解的問題。

前年,劉均剛曾做過一次詳細調研,通過對27個村共8829戶、31054人進行抽樣調查發現,這些村農業勞動力年齡偏大,青壯年多選擇外出務工。“從現實看,50-67歲的農村人口仍是農業勞動力的主體力量,這將導致農業發展內生動力不足,對鄉村產業振興產生深遠影響。”

劉均剛認為,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和城鎮化發展,“農村誰來種地、如何種地;鄉村誰來振興、如何振興;農民誰來養老、如何養老”問題日漸凸顯,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已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的瓶頸。

“看起來,家庭農場搞得紅紅火火,成了農業生產的主力軍。但其實已經處于青黃不接的狀態。再過十年,誰來種地,不能不提前考慮。”沈忠良也有著同樣的擔心。現實中,松江的家庭農場經營者中他的同齡人居多,40歲以下的占比很少,那些在地里干活的身影“3個人加起來200歲”更是普遍現象。

近些年,農村勞動力外流加速,雇工成本增加,而糧食價格卻并非一路上漲,沈忠良這樣的種糧大戶似乎有些風光不再。他以2021年每畝地的收益和成本為例,詳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年產稻谷1150斤,按照每斤收購價1.5元計算可收入1725元,再加上各級耕地補助665元,每畝地總收入2390元;土地流轉費、雇工、農藥、種子、化肥、農機等成本支出,每畝地平均為1842元,“辛苦一年下來,一畝地就收548元。”沈忠良頗為無奈,和十幾年前相比,家庭收入增長有限,“但十幾年前我才種不到200畝地”。

幾年前,沈忠良的父母因為年齡原因終于放下了手中的鋤頭,現在農場主要靠他和愛人維持。因為人工成本過高,他們根本不敢請長期工,只在農忙時節雇些短工。“五六年前,雇人只要七八十元一天,再管一頓飯就行,現在一天給200元都請不到人。”沈忠良說。

“愿意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數量越來越少。”在沈忠良看來,要種好地就得吸納有技能的高素質農民到農場來,還得解決好他們的后顧之憂,“現在雖說夫妻倆種150畝地就能過上白領生活,但事實上做不到,沒有相應的養老保障和對未來的預期,很難讓農民真正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職業。”

“農民不愿意種地的根本原因還是不掙錢。”劉均剛告訴記者,近年來受糧食價格、生產成本等影響,種糧比較效益偏低。他以山東近5年的小麥玉米輪作為例分析:畝均收入僅61.8元/年,明顯低于花生1455元/年和蘋果7894元/年的收益,“這樣的收益水平,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怎么能高?”另一方面,糧食規模化經營不足,受種糧大戶補貼政策取消、抵御風險能力差等因素影響,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糧食經營主體發展動力不足。

在他看來,推動農業發展,根本之道是實現農業現代化,使農民成為一份體面的職業。“而要成為一份體面的職業,首先要讓農民有體面的收入,享受到這份職業帶來的尊嚴和幸福。”他說。(完)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播放精品网站 | 中文字幕乱偷电影 | 思思热精品在线8 | 最新久久国产亚洲高清观看 | 亚洲成年网站青青草原 | 小草在线影院婷婷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