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統戰時訊 民族宗教 非公經濟 中央社院 新的社會階層人士 黨外知識分子 涉疆涉藏

首頁>統一戰線>民族宗教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

儒家思想與“宗教會通”

2022年05月12日 14:13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陳來(1068450)-20220512140926_愛奇藝

“宗教會通”是近來宗教界和宗教學界關注的課題。在中國文化歷史上,宗教之間本來就沒有嚴重對立和沖突,絕大多數王朝同時支持儒、釋、道三教,雖然支持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千百年來三教會通努力不斷,這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會通并不是指三教化而為一,而是致力于使三教自覺了解各家之間的相通之處。

那么,在中國歷史上,儒家對宗教間的會通持何種態度?處理“宗教會通”問題,儒家思想有何種資源和特點?

首先,在社會倫理方面,儒家重仁愛,佛教重慈悲,而以仁、慈為“同出異名”,認為“五戒與五常同歸”,三教在這方面的會通從很早就開始了。如南北朝的經學家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提出:“內典初門,設五種之禁,與外書五常符同。仁者不殺之禁也,義者不盜之禁也,禮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把佛教的“五戒”和儒家的“五常”相比,是南北朝以來最常見的做法,表示儒家很注重從不同宗教社會倫理的一致性或相容性來思考不同宗教體系的會通。

第二,在治國理政方面,至少自南北朝以來,中國形成了一種治道的傳統,即統治者或主政者同時支持三教。對三教同時支持的政策并不是出于愚民的立場,而是在明確確認三教各自特色和所長的基礎上,求其功能互補,即注重從社會整體需求來觀察不同宗教作用的特性和局限,各予肯定,并從整體上把三教安排為一個統一、互補的結構,使得三教各盡所能。

如北宋人曾說“修身以儒,治心以釋”,受此啟發,宋孝宗曾著《原道論》,論三教會通,主張:“釋氏窮性命、外形骸,于世事了不相關,又何與禮樂仁義者哉?然猶立戒曰不殺、不淫、不盜、不妄語、不飲酒。夫不殺,仁也。不淫,禮也。不盜,義也。不妄語,信也。不飲酒,智也。此與仲尼又何遠乎?從容中道,圣人也。……或曰:當如何去其惑哉?曰:以佛修心,以道養生,以儒治世斯可也。其唯圣人為能同之,不可不論也。”這種觀念超越了單一宗教的立場,既是對多元宗教的肯定,也未嘗不是一種走向“美美與共”的實踐形式。這種政治管理理念從觀念上根本限制了宗教沖突的可能性。

第三,在思想理論方面,早在儒家經典《周易》系辭傳中,就提出一種學術觀,即“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在后世影響極為深遠,也成為后來宗教會通的基礎。“百慮”就是各種學說和理論,也可以包括各個宗教體系。這種思想認為不同的學術體系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這些不同的學術體系主張的方法不同,但趨向的目標是相同的。這種“一致而百慮”的思維模式在理論上、實踐上容納了“宗教會通”在歷史上的多樣發展。后宋代理學提出“理一而分殊”,這一命題在學術觀的意義上與“一致而百慮”一樣,蘊含著不同宗教對根本真理和根本善的追求存在一致性的思維,只是追求的途徑、方法各不相同,學說內容中真理的表現有所不同。以這樣的觀念理解宗教關系,就會引向宗教間的相互吸取、相互包容、相互尊重,也自然會承認不同宗教會通的可能性。

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儒、釋、道三教長期并存,但三教之間從未發生大規模武力沖突,更沒有西方宗教史上那樣長期的宗教戰爭,儒、釋、道三教雖然理論上有所辯論,但在社會上和平相處,三教調和的觀念在社會上深入人心。明清以來,中國的主要宗教已經從三教漸漸變為五大宗教,當今世界的宗教則更為多樣。回顧和認識古代儒家的看法,對發展當代宗教關系的包容主義和多元主義有積極意義。


編輯:賈元昌

關鍵詞:宗教 三教 宗教會通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登录 | 特级AV片在线播放 |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 |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网色 | 精品熟女少妇a∨免费久久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