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多黨合作>民進
用文化沁潤城市肌理
民進中央開明文化論壇聚焦“城市文化與文化城市”
人民政協網5月25日電(記者 呂巍)城市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載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目前城鎮化率已超過60%。
城鎮化的推進、城市的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協同發力,而城市文化,無疑是一座城市的氣質所在,靈魂所系,也是一座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
如何讓文化成為城市發展的最靚底色?日前,民進中央開明文化論壇“云端”開幕,聚焦“城市文化與文化城市”主題,來自全國各地文化、考古文博、城市規劃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就城市與文化的關系、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城市文化特質與城市發展等問題充分研討,為我國城市文化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留存歷史記憶的創新發展
在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饒權看來,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的每一寸肌理、每一方土地、每一座建筑、每一條街道,都蘊含著城市的生命與性格,歷史與記憶,底蘊和氣度。
在與會人員通過云直播來到瘦西湖,路過五亭橋,領略了剪紙藝術、揚州小調、雕版印刷等揚州文化風采之后,這種共識得到了進一步強化: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厚植傳統文化底蘊,是城市建設必須堅持的紅線、底線。無論是新城規劃還是老城改造,都要與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加強對城市空間立體性、平面性、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規劃和管控。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蔡達峰將其總結為城市文化建設的繼承創新能力。他提出,城市文化建設要胸懷“國之大者”,擔當歷史使命,統籌推進文化保護和文化創新。“既要珍惜文化資源,確保文化傳承,及時評估各種文化成果的價值,認定各種需要保護的對象,充實城市的歷史記憶,更要順應文明進步的趨勢,發展城市文化,營造創新環境,培育創新能力,促進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專業與民間等各種文化成果的交流交融,防止陷入故步自封和自我滿足的困境。”
“今年的北京冬奧會上,首鋼工業遺址改造為新的奧運會場館就是最有說服力的例子。”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總規劃師朱子瑜一直認為,在利用中的保護是最為準確和有效的保護,從過去的“消極上鎖”到現在的“積極開門利用”,將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全面融入城鄉建設已經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皯獔猿謨r值導向、應保盡保,讓保護有決心,文化有信心,設計有精心,建設有匠心,推動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
提到文化遺產的價值,民進會員、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徐怡濤提出了價值判斷的學科支撐問題?!皯诟骷夵h校進行干部培訓,提高領導干部保護傳承歷史文化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加強高校和職業院校相關專業建設,做好工匠培養?!?/p>
城市文明提升呼喚高質量公共文化服務
城市是居民生活共同體,居民創造了城市文化,也深受城市文化的影響。這種影響貫穿于生老病死全過程,滲透在衣食住行、就業居家、教育娛樂各方面,來自于視覺、味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渠道。
“所以,城市文化建設既要重視專業的文化活動、文化服務和文藝作品的功能,又要重視大眾的、日常的生活用品、活動場所和行為方式的文化功能,針對各種感官感受,利用各種途徑載體,為居民提供更多可用、可聞、可見、可說、可體驗、可參與的文化產品,創新文化供給,培育城市認同。”蔡達峰強調。
“公共文化服務是實現精神富有的普惠性公共產品,是兜底的、零門檻的,是彌合城鄉區域群體差異鴻溝的重要載體?!泵襁M中央文化藝術委員會委員、浙大城市學院文化產業研究所副所長阮可表示。針對當下公共文化設施空殼化、空心化、服務黏性弱等突出問題,他提出,要讓設計賦能設施、賦能產品、賦能傳播渠道,精準對接群眾需求。
“應強調功能的復合性,讓公共文化設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強調功能的在地化,把具有高辨識度的地方文化元素融入館舍建設,成為文旅融合的網紅打卡點。強調功能的嵌入式,借別人的場地把公共文化服務的功能植入進去,以最小的政府投入撬動社會的大投入;強調功能的疊加化,做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比羁烧f。
饒權也表示,要堅持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以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著力點,努力創作優秀文藝作品,提供優秀公共文化服務。讓城鄉居民更便捷、更舒心地享受美好文化生活,不斷提高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智慧城市構筑城市新文化
2008年,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這一概念,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將全球互聯網、電信網絡、無線移動寬帶、云計算、物聯網、廣播電視網等連接起來,使人居住的城市智慧化。城市在全球化時代里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連接起來的,最終形成了一個智慧星球。
“與之相適應的就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通過廣泛采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生產、生活的自動化、智能化水準,使城市的運轉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智慧城市是繼數字城市、信息城市之后,城市信息化的一個高級階段,是中國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論壇上,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研究員邱華棟帶來了他對智慧城市的一些思考。
近年來,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正在向縱深探索。在完成最初的數字技術底座搭建之后,各個城市開始深度挖掘彰顯自身特色的智慧能力:深度學習、數據大腦、文化底蘊……讓未來智慧城市不再“千城一面”,這種開創性的探索也必然將翻開我國乃至世界智慧城市建設的嶄新篇章。
“技術的迭代更新,加快了智慧城市建設,也對智慧城市探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構建新型智慧城市,技術因素正趨于淡化,地方歷史和文化是增強智慧城市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智慧城市建設未來的探索方向是將城市文化融入技術之中,彰顯自身特色?!鼻袢A棟表示。
“適應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趨勢,應全方位發展數字文化產業、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將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環境質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城市發展能力增強等各個方面,深化與世界其他國家城市的文化交流、旅游合作,用心、用情、用力,講好新時代中國城市故事,努力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别垯啾硎?。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城市 文化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