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民族宗教
杭州建德市融合“形態+姿態+業態”發展,促進民族鄉村高質量發展
杭州建德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聚焦民族鄉村高質量發展,圍繞“形態+姿態+業態”三態融合發展,扎實推進民族鄉村共同富裕。
一、 建設鄉村“形態”,為民族鄉村“塑骨”
融入民族元素作為民族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要素,凸顯民族鄉村獨特風貌。一是以規劃先行引領鄉村面貌新變化。圍繞優化鄉村人居環境,彰顯民族文化為基礎,科學制規、因地制宜,對建德市域范圍內5個民族村開展統一規劃,在“青瓦、白墻、藍腰帶”等畬族基本元素基礎上,根據各村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色,形成“稻香畬韻”“荷美畬韻”等一村一品風貌。二是以政策幫扶助推鄉村建設新發展。爭取民族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民族村重點項目扶持,涉及道路建設、水利設施建設、村容村貌提升等,同時整合各方力量資源協調各部門資金,幫扶民族村建設,積極打造景區村和文化村作為示范樣板,推進民族村經濟發展。
二、 展現鄉村“姿態”,為民族鄉村“鑄魂”
注重挖掘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展示民族風情,提升民族鄉村“神韻”。一是以文化傳承為基礎鑄牢民族團結根脈。實施畬族文化復興工程,重點重塑畬族生活中的民族元素,以傳統民族活動為載體,展示畬文化獨特魅力。通過開展“鄉村復興少年宮”、非遺傳承“春泥計劃”等系列活動,促使畬族小朋友們進一步了解民族團結進步和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性,讓民族團結基因深入“童心”。打造具有濃厚當地習俗的“畬族七菜”作為品牌,通過媒體平臺宣傳報道,在人文美食上樹立品牌。同時,多年舉辦“三月三”畬族風情文化節,通過聽畬家樂、賞畬家舞、品畬家宴、過畬家節等多形式活動,全方位展示畬族文化。二是以文化提煉為亮點凸顯新時代風采。堅持用特色文化作為彰顯新時代價值的核心理念。以民族村人物形象為創作原型打造“雙泉福娃”人物系列,展示民族大團結的理念,打造村莊文化特色IP;以畬族婦女的優秀代表藍銀花為切入點,打造“藍媽媽”文化品牌,推出了“一人一簍一組歌”的治理攻堅項目,為民族特色發展道路打上民族一家親的團結烙印,以打造文明村,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作為推動發展的驅動力。
三、 壯大鄉村“業態”,為民族鄉村“造血”
加強產業帶動,增強民族鄉村“造血”能力,夯實民族鄉村經濟發展基礎。一是探索農文旅融合尋求發展新藍海。緊扣鄉村振興發展目標,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新道路,依托采摘、農家樂及觀光體驗等活動,通過串園連片,形成農旅產業聚合。投入農業產業幫扶資金打造精品民宿、水果采摘園、畬茶種植園、桑蠶科普基地等項目,豐富民族村產業結構。同時,利用畬族文化特有魅力,打造古韻畬味民宿,吸引大批城市里來的游客前來體驗,“賞荷花、住畬屋”成為民族鄉村旅游差異化發展的新引爆點。畬族彩帶,“蓮蓬娃娃鈴鐺”等文創類工藝品廣受青睞,成為刺激民族鄉村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二是緊抓物業經濟蹚出發展新路徑。因村制宜拓展集體經濟發展空間,借物業經濟“東風”,厚實集體資產家底,激活村級經濟的“造血”功能。協調統籌資金,為民族村出資購置店面房產用于出租,租金給民族村集體帶來新收入;激活民族專項扶持資金引領作用,打造“藍媽媽畬族風情樓”,通過對外招商運營為村集體經濟帶來年租金收入以及運營利潤分紅,實現民族村集體經濟“5030”目標,即集體經濟總收入超50萬元,經營性收入超30萬元,有效提升當地人民群眾的收入,引領民族鄉村踏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杭州市委統戰部供稿)
編輯:朱建華
關鍵詞:鄉村 發展 民族鄉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