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民族宗教
四川全面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近期,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省委宣傳部、省民族宗教委等12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要深入實施非遺傳承發展工程,切實提升四川省非遺系統性保護水平,為四川建設文化強省旅游強省提供精神支撐。
《意見》提出,到2025年,四川非遺代表性項目得到有效保護,工作制度科學規范、運行有效,人民群眾對非遺的參與感、獲得感、認同感顯著增強,整體性保護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建成非遺資源保護利用強省。到2035年,非遺得到全面有效保護,傳承活力明顯增強,傳承體系更加健全,整體性保護格局完全形成,在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中的作用更加彰顯。
《意見》強調,要健全保護傳承體系,做好非遺資源調查記錄工作,加強代表性項目管理,推進代表性傳承人隊伍建設。深化區域性整體保護,進一步加強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推動民族地區、長江和黃河流域、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特色文化形態挖掘研究和整體性保護。構建非遺傳承體驗設施體系,完善非遺理論研究體系,打造非遺成都論壇、黃河源非遺保護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壇等學術交流品牌。
《意見》提出,要提高保護傳承創新實踐能力,加強精準分類保護,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豐富內涵,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振興傳統節日。全面促進合理利用,加強國家文化公園、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中的非遺保護傳承。抓好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農村地區非遺保護傳承,促進各民族非遺保護傳承,樹立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加大傳播普及力度,在傳統節慶、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民俗活動、文旅節會期間,開展豐富多彩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培育羌年、格薩(斯)爾、彝族火把節等活動品牌,推動將非遺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非遺對外交流合作。
《意見》要求,各地各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非遺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政策法規,強化財稅金融支持,加強機構隊伍建設,統籌社會力量,為非遺保護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四川省委統戰部供稿)
編輯:賈元昌
關鍵詞:保護 傳承 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