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成長·導航
家園攜手,培養孩子適應力
——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副教授夏婧談“入園適應”
每年的9月,“適應”這個詞成為老師和家長們最關心的話題。如何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如何有效培養孩子的適應力?
2021年5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強調全面推進幼兒園和小學實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減緩銜接坡度,幫助兒童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
本期特邀幾位基礎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分享孩子的“適應力”培養話題。
——編者
夏婧 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副教授,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教師發展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教育在線:每當9月開學季,新入園孩子的家長都比較關注孩子在新環境中的適應問題。在不少幼兒園門前,孩子在里面哭,大人在外面哭。甚至有的家長送孩子進園后一直不走,爬到校園的圍墻上觀看孩子在園的適應情況。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孩子如何才能更好地實現成長階段的過渡、盡快適應新環境?
夏婧:3歲多的孩子從背著小書包,走進幼兒園的那一刻起,實際上就進入了一個新的社會,也開始面臨著巨大的人生挑戰。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跨越心理上的很多焦慮和障礙,孩子也要跨越很多的未知和擔憂。一方面,孩子需要克服和父母的第一次“小別離”;另一方面,孩子要融入新的環境,結交新的朋友,要學會適應。所以說,入園適應問題對幼兒的生長發育至關重要,對每一個家庭來說更是一個突破性的難關與考驗。
教育在線:一般而言,孩子在面臨新環境新挑戰時,都會表現出哪些常見的“適應不良”?這些情況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夏婧:通常會表現在以下三方面:愛哭鬧、找家長,過度依賴老師,依戀自己的物品等。當然,每個孩子不一樣,比如,有的孩子哭鬧期持續時間可能長一點,也有孩子不會哭鬧,或者哭鬧的時間非常短。小朋友依戀的東西也還不一樣,有的小朋友會依戀自己的小被子,或者自己的毛絨玩具,還有的小朋友會依戀媽媽的衣服等。其實,孩子入園不適應的問題是由孩子和撫養者之間的分離焦慮造成的。
教育在線:您如何定義“分離焦慮”?這對孩子成長會帶來哪些影響?
夏婧:所謂的分離焦慮是指個體與其依戀對象分離或與其家庭分離有關的過度焦慮和發展性不適。即當孩子離開自己熟悉的親人時會感覺自己失去了感情的依托,不能在陌生的環境中自由探索與活動,從而產生焦慮。它是一種心理反應,但同時也會影響孩子的行為表現,甚至是生理的變化。
比如,在生理方面,孩子會出現睡眠不好、抵抗力下降等癥狀。在情緒方面,表現出孤獨和遲鈍、恐懼膽怯、固執任性等。也有孩子因為精神緊張,下意識會吮吸手指、啃指甲等。而這些行為如果任其發展,會形成頑固性習慣,需引起家長的注意。
我特別想說的是,在孩子三歲前,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要跟孩子建立一種安全型的依戀關系。家長要給孩子更多的關注與互動,溫柔、敏感地去回應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的內心感到非常安全,從而變得更加主動、獨立、有力量感。
教育在線:幼兒為什么會出現分離焦慮?其內在的原因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如何幫助孩子盡快緩解分離焦慮,促進孩子早日適應幼兒園生活?
夏婧: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的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
面臨陌生的環境。陌生感是讓孩子感到緊張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對于三歲多的小朋友而言,新的環境突破了自己原有的物質環境和人際環境,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這里面有新奇、有刺激,但更多的是緊張感。
要求的提高。從家庭到幼兒園,孩子要面對很多新的規則、要求和習慣。比如到點要吃飯、要排隊去上洗手間、在固定的時間做戶外活動及午睡等。每一個活動,每一種規則里都包含著具體要求,孩子能不能明白、按要求做,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壓力感。孩子在適應的過程當中,也會帶來很多的困擾。
成人和幼兒之間的關系。在家庭當中,孩子大都是家里的中心。入園后,孩子成為老師關注對象的“之一”。面對成人和幼兒之間關系的巨大變化,一方面要求幼兒園的老師要有相應的措施辦法,讓孩子盡快適應;更重要的是家長要充分了解孩子在幼兒園中的一日生活,以及規則和要求,并在家里做好配合。
家長焦慮的潛在影響。家長的焦慮情緒也會作為潛在原因影響著孩子的入園適應能力。家長只有提升自身的素養和修為,做成長型父母,才會潛移默化地給予孩子正向的影響,從而更好地適應新環境。
最后,我特別想說的是,教育一定不單單是學校、幼兒園的事情,更需要家庭的配合。如果孩子進入幼兒園不哭不鬧,情緒良好,能遵守幼兒園的規則,對幼兒園生活感興趣并且能夠獨立完成吃飯、穿衣、睡覺等活動,就表明幼兒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入園適應品格。
總之,在這樣一個新的人生階段、新的人生角色當中,家園攜手需要家長和幼兒園有著共同的目標、統一的方法和路徑,并有效地溝通。相信在這個過程中,不但能很好地培養孩子的適應品格,還能培養出其他對孩子未來發展有益的必備品格。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孩子 家長 幼兒園 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