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產業動態 發明·創新 探索·發現 科學麻辣燙 科技人物 專家講壇 新基建 院士知播

首頁>科技>資訊

近百件手稿、照片首次與社會公眾見面

“筆鑒丹心—手稿中的中國科學家精神主題展”開展

2022年09月16日 15:33  |  作者:王碩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人民政協網北京9月16日電(記者 王碩)筆墨緊隨時代,丹心許黨報國。9月15日,“筆鑒丹心——手稿中的中國科學家精神主題展”作為2022年全國科普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科技館隆重開幕。

本次展覽以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的入藏資料為依托,選取了100多位科學家的學習筆記、科研手跡、書信手稿等珍貴資料公開展示。其中有近百件手稿、照片是首次與社會公眾見面。

1

本次展覽以“情”為主題、以時間為線索、分篇章解讀了科學家原筆原跡背后精彩紛呈的故事與字里行間的真情切意。

這些手稿中有記錄重大歷史事件關鍵時刻、重要節點的日記、信件,也有科學家的生活工作心得、所思所想以及對后輩的情意殷殷與期許。展覽擷新中國科技發展長河中的吉光片羽,全方位呈現科學家們對黨對國家的忠心、對人民對事業的愛心,對藝術的誠心與對祖國未來的信心。

2

第一篇章“眾心向黨”

第一展項選取了1956年中共中央在制定《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前夕的珍貴歷史片段,以竺可楨的一頁日記,展現新中國科技發展史上重大舉措的誕生,以竺可楨本人的感悟展現黨對科技、人才的重視。

3

1956年1月21日,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中南海聽取中國科學院各學部負責人的報告,以便更好地了解我國科技發展現狀以及與世界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為制訂規劃做準備。其中竺可楨代表生物學地學部進行了匯報并就學科發展提出建議。竺可楨在當天所寫的日記中感慨道“料不到人民政府看科學如此重要”。此次會議一周之后,1月28日,遠景規劃的制定工作正式開始。

1978年3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標志著科學春天的到來,一大批老科學家重新走進公眾視野、走上工作崗位,廣大科技工作者深受鼓舞、持續奮斗。

展覽中展示了昆蟲學家尹文英出席此次大會之后向單位同事進行匯報的手稿實物。她在回顧會議經過之后總結道:“黨把我們當作國家主人,號召我們向現代化進軍……新的長征開始了!”

第二篇章“矢志報國”

展品共同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前后留學生歸國的感人故事,在信件中更全面更深刻地展現了留學生們“歸國潮”背后是對祖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思考,以及奔赴回國的決心和深情。

1949年4月,錢三強在寫給葛庭燧的信中介紹了國內的新氣象,滿心期待著黎明的到來,向葛庭燧更是向所有海外游子發出“全國建設立即要開始,請有志者共同來參加這偉大工作”的號召。而留美中國科技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丁儆的《留美科協記事》中記錄了這場聲勢浩大,歷時十余載的轟轟烈烈歸國往事。

4

1951年1月1日,李東英在第一本日記本中記錄下當天的研究工作,為了順利完成黨交付的任務,在此后的十年里,他堅持日記寫作,把工作日志、工作計劃寫滿了上百本日記本,每一頁的日記都記錄著他對科學工作的嚴謹,是對黨交付任務的兢兢業業,對工作的勤勤懇懇。

第三篇章“心系民生”

“一民之生重天下”,萬千中國科學家面對重大民生問題厲兵秣馬、責無旁貸,在不見硝煙的戰場上守護人民生命健康。

5

內科血液學專家、腫瘤專家王振義的手稿里詳細記錄了白血病的分類。王振義治療腫瘤的思路是誘導癌細胞“改邪歸正”。他研制出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藥物全反式維甲酸,讓這種曾被視作最兇險白血病的疾病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可被治愈的白血病。他還放棄申請這項專利,讓這款“救命藥”維持住了低價,并被納入了醫保的范疇。

王振義在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時卻說:“我發現我的方法只能治療一種急性白血病,不是所有急性白血病。每天都有急性白血病的病人死掉,我非常難過,覺得我們努力了幾十年只解決了一種急性白血病。”這份手稿是王振義寫給自己未完成的使命,也是寫給他牽掛的病人的一片丹心與赤誠。

6

7

第四篇章“求真探源”

1957年11月,國防部五院二分院成立,陳敬熊成為中國第一代航天人,負責研制導彈天線。當時,蘇聯專家提供的圖紙不完整,對關鍵技術問題也守口如瓶。陳敬熊帶領團隊自力更生,堅持自主創新,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終于找出了“麥克斯韋方程直接求解法”,打破了外方專家關于天線設計的理論限定,成為新中國科技工作者自主創新的典型之一。展項中展出了他當時珍貴的設計草稿本。

改革開放以后,有些研究人員認為國內條件差,難以做出成果,只有出國才有希望。針對這種想法,1981年,何澤慧寫了《科研工作者要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要立足常規、著眼新奇》一文,認為“在這種困難條件下,能夠自己動手,因陋就簡,做出成績來,這才能真正培養出人才來”。

8

在中島展柜部分,特設“兩彈一星”主題,展示了反映我國核武器科技事業發展的珍貴手稿。以朱光亞、李覺對胡仁宇匯報的批復以及物理學家胡仁宇院士為紀念“兩彈”任務的參與者們所寫下的若干文稿為重點,展示了在“兩彈”研制過程中,一大批老科學家奮力拼搏、無私奉獻,用熱血和汗水在中國國防建設史上寫下的光輝篇章。

第五篇章“揚善塑美”,第六篇章“紙短情長”以更開闊的視角展現中國科學家優秀的文化傳統和豐厚的人文素養,揚科學之至善、塑人文之至美。

他們打破文理界限,不僅能夠發現科學之真,更能看到科學之美,超越工具理性,在科學當中認識到真、善、美的統一。

這些展品中有婉約動人的愛情詩篇,一棵開花的樹、一輪中秋的月都記錄在馮端寫給妻子的詩篇里,千里傳音、遙寄相思。秉志寫給弟子趙爾宓的信中諄諄教導他,要“努力于學問之前進,以應大時代之需求、造福人民為幸”。植物學家王文采善于描繪植物之美,他繪制的植物標本圖美輪美奐,而他的“出塞詩意圖”揮毫間層云頓生、丘壑林立,顯露出保家衛國的豪邁之氣與濃厚的古意。

9

第七篇章“啟航新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攻堅克難、勇攀高峰,勇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排頭兵,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不懈奮斗。

在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計算機科學技術系成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微電子學家王陽元講話《大國崛起和人才培養》,針對芯片問題,他說:“我們不攻克這個難關死不瞑目,人家卡我們的脖子,我必須得把這個問題解決掉。這種國家最需要的時刻,正是我們科學家們獻身報國的最好時機。”

展項中還有與2018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相關的題詞一組。題詞內容圍繞科技創新、科技強國,題詞作者包括來自不同專業、年齡、地域、民族、性別的15位科技工作者,展現出我國科技界團結一致,眾心向黨、自立自強,砥礪奮進新征程、建功立業新時代的精神風貌。

10

本次展覽由中國科協主辦,中國科協宣傳文化部、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承辦,中科海鎂(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協辦。

編輯:馬嘉悅

關鍵詞:科學家 手稿 中國 科技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一二三级看视频香蕉 | 在线观看亚洲区激情AV | 亚洲欭美日韩颜射在线 | 一区二区精品在线视频看看 | 亚洲中文字幕自拍a人片 | 香蕉成年网站未满十八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