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委員說變化
民營經濟發展的底氣和自信源自哪里?聽聽全國政協委員王文銀的心聲
過去10年,我國民營企業數量翻了兩番,從1085萬戶增長到4457萬戶;民營企業占我國企業總量超九成,在穩增長、促創新、保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亮眼的成績單,充分證明了一個事實: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在不斷優化,民營經濟在不斷發展壯大。
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底氣和自信源自哪里?
“10年間,依托于強大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我國營商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政府在聚焦市場主體關切,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更大力度利企便民等方面頗有建樹。世界銀行發布的歷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營商環境的世界排名,從2013年的96位快速上升至目前的31位,而民營企業則是更為精準地把握了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征和新要求,貫徹新發展理念,致力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份底氣和自信正是從我國經濟發展的偉大成就中而來。”全國政協委員、正威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王文銀如是說。
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提升凝聚力
“以我們正威國際集團為例,十年前,正威國際集團位列世界500強第387位;10年后,2021年,集團實現營業額逾7200億元,位列2022年世界500強第76位、中國企業500強第25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4位、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第6位、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500強第2位。”王文銀介紹。
談及企業的生存發展且能“抗打”的秘訣,王文銀將其歸納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外部因素一方面是始終堅持黨的領導,這是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和根本保證。另一方面,民營企業見證了改革、受益于改革、也推動著改革,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成就了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王文銀說。
圖源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王文銀介紹,內部因素即企業內部對發展的內在的邏輯和規律把握得很好。“企業發展有很多核心要素,一個企業有一件事要做就是要把文化建設做好;有兩件事要做的時候就是把人管好、把物管好;有三件事要做的時候就是抓住現金流、利潤率、成長性;有四件事要做的時候就是要抓住投資控股、融資變現、規模經營、專業分工。”
在王文銀看來,企業內部的管理尤為重要,其中重中之重就是企業文化建設。
國富而民強,國家好,企業才會好。正威國際集團非常注重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這對于指導企業發展大有裨益。員工們對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國內國際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等概念有著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包括外籍員工,通過了解中國的政策,對中國的國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民營企業的發展路徑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我們也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我們集團的文化,這是我們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王文銀說道。
在王文銀看來,企業有這樣的文化和這樣的文化力量,就能凝聚起員工的向心力。“沒有向心力,哪有凝聚力?沒有凝聚力,哪來高效率?沒有高效率,哪來戰斗力?沒有戰斗力,哪有競爭力?這都得益于企業文化的力量。”
做企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創新
以變應變、危中尋機,堅持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成為王文銀帶領企業發展的準則。
為何如此專注于做實體經濟?王文銀的視野不僅落在經濟層面,還躍出經濟層面,從國家層面的廣闊視野中去深入挖掘。
“當前,我國經濟從速度、規模型增長轉變為質量、效益型發展,經濟發展的高質量取決于實體經濟的高質量,實體企業是‘強起來’的大國命脈,經濟發展任何時候都不能‘脫實向虛’。”王文銀表示。
圖源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今年全國兩會,王文銀在《關于壯大實體經濟強國命脈的建議》的提案中,從統籌政策鏈、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制定前瞻性產業政策,降低實體企業稅負水平,改善實體經濟結構,進一步促進社會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企業家精神對實體經濟協調發展有顯著的正向作用,新時代的企業家當以實際行動緊跟國家發展步伐,凝聚最廣泛的正能量,成為推動企業和社會發展的磅礴力量。”王文銀稱,民營企業的快速穩步發展,得益于“中國速度”,我們唯有不斷學習,努力奮進,產業報國,才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在王文銀看來,做企業,做實體企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創新。“創新要深耕、深植于企業家的內心和靈魂深處,做企業本質上是人才迭代與思想迭代、產品迭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保持絕對的警覺性,要有顯微鏡的二維境界,也要有望遠鏡高瞻遠矚的境界,這樣才可以跨越一次又一次的危機。”王文銀說道。
責任背后是“企業家精神”
統計數據顯示,民營經濟為我國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就業、90%以上的市場主體數量。
因為重要,所以要心中有責任,肩上有擔當,腳下有方向。“企業家不僅要履行企業責任,更要承擔起社會責任、國家責任。”王文銀表示。
推動產業扶貧,助力脫貧攻堅,正威國際集團不僅捐款捐物,也更注重以市場化手段從產業扶貧、技能培訓、產業鏈建設等方面提升貧困地區的“造血能力”。此外,第一時間為地震災區、洪澇災區伸出援手……這些日常而鮮活的細節中,蘊含著一個關鍵詞——責任。
責任背后,則是王文銀所說的“企業家精神”。在王文銀看來,要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強化擔當作為,進一步激發企業家干事創業的熱情,再創新輝煌、實現新飛躍。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近年來,王文銀的提案重點關注粵港澳大灣區,強化國際科創中心建設。“我們正聯動多個領域的多家企業,抱團發展,協同創新,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也是我們的責任之一。”
回望民營經濟發展的十年軌跡,可以總結梳理的成績和經驗有很多。“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堅定實業為本,堅持創新引領,務實推進改革,把實體經濟根基筑得更加牢固。我們就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王文銀說。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