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聚焦
期待新“框架”譜寫全球生物多樣性新篇章
本報記者 王碩 王菡娟
2022年12月7日—19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在《公約》秘書處所在地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來自196個締約方,超過1萬名政府官員、科學家和民間人士出席會議。在未來的10多天中,期待通過談判達成兼具雄心和務實平衡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框架”),為未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設定目標、明確路徑,擘畫藍圖。
這是繼2021年10月在中國昆明舉辦第一階段會議結束后的再次聚首。會議主題“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和會標等大會主要元素保持不變,中國繼續作為COP15主席國,領導大會實質性和政治性事務。
中國政府派出了由生態環境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交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水利部、國家林草局、中國科學院、香港特區政府等多個部門和單位組成的中國代表團參會。
生物多樣性喪失形勢不容樂觀
COP15為何如此重要?又有什么意義?
生物多樣性喪失是人類面臨的一大環境挑戰。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今年10月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2》,1970年~2018年間,監測范圍內的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69%。
2020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評估結果顯示,全球有41%的兩棲類、26%的哺乳動物和14%的鳥類處于受威脅狀態,全球生物多樣性普遍受威脅的形勢還在持續惡化。地球已失去1億公頃的熱帶森林和超過85%的濕地,25%的物種正面臨滅絕威脅。但與此同時,生物多樣性又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
據統計,全球有50%GDP產出與生物多樣性有關,超過30億人口的生計依賴于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樣性,超過16億人口的生計依靠森林和非木材林產品謀生,全球70%的貧困人口通過農業、漁業、林業等活動維持生計,用于治療癌癥的藥物中約70%是天然藥物或源于自然的合成藥品。
因此,面對生物多樣性喪失這一全球性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
在這樣的背景下,COP15第二階段會議被寄予厚望。其主要任務是制定“框架”,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被動局面。
新“框架”要考慮可達、可操作性
生態環境部國際合作司司長周國梅解釋說,“框架”是為2030年前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謀定方向的總體性、戰略性綱領文件。它著眼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2050年愿景,以“2030年使生物多樣性走向恢復之路”為方向,在總結以往生物多樣性全球目標制訂和執行的經驗的基礎上,凝聚各締約方和利益攸關方的合力。
2010年10月,在日本名古屋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10次會議上,通過了“愛知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這也是全球第一個以10年為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該框架分為5個戰略目標和20個行動目標,呼吁各國要采取有效和緊急的行動來阻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2020年本是“愛知目標”的收官之年。然而,2020年9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發布報告提到,20個行動目標沒有一條完全實現,僅有6個目標部分實現。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說,此次在制定新的“框架”目標時,應充分吸取“愛知目標”執行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既要提振信心,更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充分考慮目標的可達性、可操作性以及各國的發展差異,提出切實可行的實現路徑。
同時,“框架”還應堅持公正、透明、締約方驅動原則,完善執行機制和保障條件,特別是要重視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的不足,加強資源調動、科學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在資金、技術和人才方面切實提升發展中國家的履約能力和水平,努力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
中國行動為“框架”達成奠定良好基礎
去年,第一階段會議在昆明順利召開。作為主席國,中國以最高級別的政治意愿和領導力,推動COP15第一階段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主旨講話,強調“國際社會要加強合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宣布中國率先出資15億元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設立第一批國家公園。會議通過《昆明宣言》,提出了當前一段時間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一攬子的行動方案,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進程注入強大政治推動力。
為成功舉辦COP15第二階段會議,中國也不遺余力。
據周國梅介紹,作為COP15主席國,中國已主持召開30余次主席團會議,4次“框架”工作組會議協調推動談判進程?!皬臅h的頻次來看,特別是主席團會議的頻次來看,這在環境領域多邊談判進程中也是不多見的,推動協調的力度是很大的?!?/p>
同時,中國還密集與東道國加拿大,G20主席國印尼,以及歐盟、英國、挪威、新西蘭、德國、法國等多個締約方部長級代表和公約秘書處、主席團成員、國際機構組織等利益攸關方開展了廣泛的溝通和協調;并在不同層級與哥倫比亞、巴西以及非洲國家等保持了密切的溝通和協調。
“各方都非??隙ㄖ蟹阶鳛橹飨瘒鴧f調各方立場的努力,也表示愿意和中方一道,共同推進達成兼具雄心和務實平衡的‘框架’。”
周國梅透露說,目前,“框架”結構及核心表述已經基本成型,為最終形成能為各方接受的解決方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不過,對于196個締約方參與的多邊談判進程而言,“框架”談判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周國梅說,各方在一些具體議題方面也還存在分歧。同時,“框架”的通過和實施最終有賴于它的實施機制。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資源調動和資金支持,這是“框架”談判議題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
以實際行動譜寫中國案例
作為全球環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中國一直用實際行動為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進程作出貢獻。
近日,COP15主席、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加拿大主流媒體《國會山時報》發表署名文章介紹,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已初步形成全方位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創新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把超過30%的陸域國土劃為生態保護紅線。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從“瀕?!苯禐椤耙孜!保拔⑿μ焓埂遍L江江豚頻頻亮相,雪豹頻繁現身三江源國家公園等地……這些都是人類物種保護的成功案例,也是美麗中國的縮影。
《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伊麗莎白·穆雷瑪評價說,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強有力支持者和貢獻者,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方面的工作值得各國效仿學習。
近年來,我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全球環境基金最大發展中國家捐資國,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與多個國家建立合作與對話機制。例如,中俄跨境自然保護區內物種數量持續增長,野生東北虎在保護地間自由遷移;中老跨境保護區面積達20萬公頃,有效保護了亞洲象等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的共同夢想。黃潤秋呼吁,希望各締約方、利益攸關方彰顯國際合作精神,在第二階段會議上展現政治決心和最大誠意,充分展示靈活性,在關鍵議題上積極尋求折中方案。凝聚最大共識,為達成“框架”掃清障礙,注入強大政治推動力。繼續加大國際資金投入,為推進磋商進程創造有利條件。推動達成兼具雄心和務實平衡的“框架”,共同譜寫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的嶄新篇章。
編輯:魯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