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趙宇亮:科創成果產業化 發展新質生產力
“能夠與習近平總書記面對面,我感覺非常榮幸。我有兩大感受:第一是很親切,總書記很平易近人;第二是總書記重要講話的字里行間都體現出了對科學技術的高度重視。這對于科技工作者來說是非常鼓舞人心的。”3月6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宇亮在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委員聯組會上圍繞“以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為抓手,促進四鏈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主題作了發言。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發展新質生產力。昨天,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趙宇亮說。
“我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趙宇亮說。
趙宇亮注意到,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多次論述新質生產力。“今天會上,總書記回應了我的發言。我能感覺到,總書記對發展新質生產力已經是深思熟慮了。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總書記和黨中央進行了深入調查、仔細研究,很多工作都在抓緊推進。”趙宇亮說。
“去年我參加了全國政協相關主題的履職活動,一些調研成果吸納到了黨和政府的有關政策中。這次的發言也是履職成果。”趙宇亮說。
在調研中,趙宇亮注意到,廣東省高度重視高質量發展,在廣州黃埔建設專門聚焦科技成果轉化的共享平臺——廣納院(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廣納院將技術突破、創新要素配置和產業深度融合,從基礎科學原理出發去研發新技術新產品,產出源頭技術、底層技術,幫助企業盡快從跟蹤模仿轉變到創新跨越的發展模式,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持久動力。
廣納院的經驗啟發趙宇亮深入思考。在和其他政協委員及界別群眾廣泛交流后,他將這種思考帶到了會上。
“對于發展新質生產力,我的理解是——投資于教育以加強人才鏈,投資于科技以強化創新鏈,以資金鏈保障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做強產業鏈,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贏得發展主動權。”趙宇亮表示。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會給生產關系帶來變革,趙宇亮提出,應對這種變革,就需要每個人都學習、學習、再學習。
談及下一步工作打算,趙宇亮表示:“我一定會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帶回去,和廣大科研工作者一道,好馬加鞭,高質量推進科學研究步伐,加速我們的科研成果轉化。我主要是從事納米藥物的研發和納米材料在體內的行為研究。我會和同事們一起,研發更好更多的納米藥物,并把它們推向臨床,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科技力量。”(記者 江迪)
全國政協委員黃綿松:立足高水平保護 支撐高質量發展
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委員時強調,廣大環境資源界委員要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上作出新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經過不懈努力,我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舉世矚目,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顯著標志。我親歷了這一過程,深感榮幸。”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首創生態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環保事業部主要負責人黃綿松說。
作為一名青年工程科技工作者,黃綿松長年奮戰在生態整治工作一線。“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首創生態環保集團員工人數翻了一番,產值增長七倍。截至2022年底,全國生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相比10年前增長約3.6倍,對國民經濟的直接貢獻率達到1.8%,成為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主力軍。如果沒有中央下決心大力度推進生態建設,這樣的發展是不可想象的。緊密聯系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聯系這些年我們走過的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歷程,我更加深刻領悟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黃綿松說。
黃綿松曾經在寧夏固原做過生態環境項目。項目施工剛開始的時候,難免會對周邊群眾生產生活造成一些不便,也曾遇到一些不理解。但是在項目進行中,有的老百姓就看到了變化,紛紛給施工隊送水、送西瓜。項目完成后,看到環境實實在在變美了,當地老百姓紛紛拍手稱贊。
如今,在寧夏固原,通過生態環境整治工程,當地生態環境得到了巨大改善。憑借生態優勢,當地發展菌菇、冷涼蔬菜等產業,產品遠銷廣東等地。當地還發展起了旅游業,今年春節期間吸引世界各地游客42.8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2.15億元,以產業生態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逐步健全,越來越多的群眾端起了“生態碗”、吃上了“生態飯”,固原綠水青山既有顏值更有價值。
黃綿松也曾經在福州工作過一年。其間,他經常聽當地干部群眾講到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工作的故事。為當地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當地干部群眾經常提起的話題。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也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在工作中,我注意到,隨著環境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習慣也逐步改變。一些地方,過去隔著柵欄還要往河道里扔垃圾;現在則是拿著自家的工具,主動幫著維護環境衛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這樣的變化將會帶來深遠的影響。”黃綿松說。
看著這些變化,黃綿松和同事們都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現在我和同事們都很有自豪感。因為我們干的是偉大的事業,是造福子孫后代的事業。今后5年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我們將繼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用我們的雙手,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塑造新優勢,為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力量。”黃綿松表示。(記者 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