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金字塔尖上的人才為何難冒出來
找準高精尖缺人才匱乏的“痛點”和“難點”
其實對于“高精尖缺”人才培養的瓶頸與癥結,我們早在30多年前已經有所認識和反省,一些大學也開展了一流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驗,但效果卻不令人滿意。
1984年浙江大學率先創辦以培養工科拔尖創新人才為目標的教改試點班——混合班;進入21世紀后,我國政府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擺在了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教育部等有關部門鼓勵、引導和規范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工作。如2009年,教育部、中組部、財政部聯合啟動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在學生遴選、教師配備、培養模式等7方面進行改革;2011年,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啟動“設立試點學院,開展創新人才培養試驗”工作,大學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進入全面探索和實踐時期……
有學者分析,應該說,這幾種嘗試與探索對喚醒整個社會的人才意識,為國家迅速培養一批基礎科學人才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為我國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遺憾的是,我們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依然遇到一些困惑,比如,從冒尖的程度上看,“平而不尖”的狀況在相當程度上仍然存在,獨占鰲頭者為數寥寥,尤其在科學研究領域成為領軍人物的并不多。所培養出的人才距離學術大師、興業英才、治國棟梁的期望仍有較大差距。
探究原因,如何讓一流人才的“苗子”真正“冒”出來是“痛點”所在,同時,批判性思維的不足,“志趣”的缺乏,為短期功利目的而學,缺乏遠大的專業理想和持之以恒的學術動力也是困擾人才培養的難題。此外,國際視野不夠、知識結構相對單一、動手實踐能力不足、對國際規則不熟悉等也都是困擾拔尖創新人才與領袖型人才成長的“難點”和“痛點”。
“一流人才培養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培養理念、課程設計、教學管理、成長環境、發展平臺、考核評價、持續發展等一系列問題,最重要的是,需要國家的頂層設計,要推動人才結構戰略性調整,突出‘高精尖缺’導向,更大力度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的人才。”一位曾長期擔任大學黨委書記的部委領導指出。“人才培養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不能等到人才匱乏已經成為明顯短板時才后起追趕,而應未雨綢繆、提前籌劃。”浙江大學相關負責人分析。
能夠引領國際科學發展趨勢的戰略科學家,有望推動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的科技領軍人才,具有國際化管理創新和跨文化經營能力的企業家人才,戰略規劃、風險評估、資本運作、國際投資等領域的高層次專門人才,通曉國際經濟運行規則、熟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策法律制度的復合型人才……如何讓他們真正“冒”出來?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們將繼續探討。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國際競爭 人才競爭 金字塔尖上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