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多地探索破解養老難題 專家:創新勿忘公益屬性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17日電(記者 付強)年輕人以志愿服務換取養老院房租折扣,老人合住別墅互助養老對抗孤單……為破解傳統養老模式困局,這一年多以來,各方做出不少新嘗試,引發民眾廣泛關注。
這些舉措收效如何?近年來備受關注的醫養結合、以房養老等,進展是否順利?創新養老模式,能否幫助緩解養老難?
“混齡居住”、抱團養老,多方探索引人關注
公辦養老院一床難求、民營養老院收費高昂,家庭養老缺乏照料、情感空虛……關乎每個人的“養老”,近年來面臨諸多現實問題。
在此背景下,一些養老機構開始自發探索解困之道。
2017年12月,8位青年入住杭州濱江綠康陽光家園養老院,成為該院新興服務項目的首批志愿者:每月完成20小時的敬老志愿服務,就能享受600元的低價房租,“合同期”為半年。
首期取得成效后,今年7月,第二批14位志愿者入住,月租金降到300元,志愿服務時間不變。
有媒體評論稱,“混齡居住”既緩解了老人缺乏陪伴的境遇,又幫年輕人節省下生活成本,還能盤活養老院閑置床位資源,可謂一舉三得。
去年5月,杭州余杭兩位老人,招募了4對夫妻到自家別墅抱團養老,大家輪流“值日”、費用均攤,彼此照應對抗孤獨。
期間雖難免矛盾、有人離開,也遇到階梯電費過高、住處遠離市區看病不易等問題,但多數老人表示滿意。至今年5月,入住者已增至7戶13人。
社會養老服務的創新,還引入了“互聯網+”模式。作為全國首個“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創新試驗區,上海長寧區于今年開展“社區養老顧問”試點,依托大數據平臺建立區級養老顧問團隊,為老年人提供政策和養老服務信息咨詢、服務申請、緊急救援等服務。
此外,該區還在打造“養老淘寶”,讓老人通過網站或微信,“點餐式”選擇自己想要的養老服務。
或矛盾突出、或關注寥寥,養老創新也有困境
近年來,各地的探索與創新,豐富了社會養老服務模式,但一些新挑戰、新困難也隨之出現。例如,近年來被社會關注的醫養結合、以房養老等話題,在落地過程中就遭遇了新難題,實施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以“醫養結合”為例,有媒體評論說,“雖然看上去很美,卻面臨諸多‘骨感’現實,缺‘醫’少床首當其沖。”
例如,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7月,全國共有醫養結合機構5814家,床位總數為121.38萬張。然而,和龐大的老年人口相比,這些醫養結合機構仍然是杯水車薪,遠遠供不應求。
有研究報告指出,現有的醫養結合機構大約僅占總養老機構數量的4%,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公立機構,民營機構占比更低。
而針對缺“醫”的痛點,北京大學研究老齡產業專家鄭志剛則分析稱,綜合能力強的大醫院無暇顧及老年醫療需求,而養老機構只能內設醫務室或醫療機構,投入巨大成本卻往往因為需求不足而陷入困境,由此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多地探索 破解養老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