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教育·資訊 教育·聲音 教育·實踐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長·導航

首頁>教育>成長·導航

面對焦慮,以何釋懷?

2020年12月30日 10:18  |  作者:高潔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作為一名一歲娃的媽媽,在和朋友交流育兒經驗時,我驚訝地發現,身邊很多同齡娃的媽媽已經在“雞娃”的路上走了很遠了,而且越走越焦慮。我不禁在思考:家長們對教育的焦慮到底指什么,今天的教育焦慮又為何愈演愈烈呢?

我發現,家長的教育焦慮并沒有固定的內容,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沉迷手機、社交障礙或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等皆可成為教育焦慮的緣起。“中等努力‘雞’不出上等牛娃”“雞娃只有下限、沒有上限”等話語揭示著被困在系統中的家長在行為上的努力鉆營,對結果的緊張擔憂,以及態度上的無可奈何又心甘情愿。當然還存在著相當一部分家長,孩子并沒有出現明顯的成長問題,但是家長單純在與其他家庭比較的過程中或身處輿論制造的焦慮氛圍中而焦慮。如此看來,家長焦慮的內容各種各樣,但他們將關注點都聚焦在孩子的短板方面。這就像有顏值的人懷疑自己的智慧,有智慧的人懷疑自己的能力一樣。雖然焦慮的內容各種各樣,但背后反映出的目的極其一致。不論是底層人民焦慮自己孩子考不上大學,無法改變命運,還是中產階層焦慮自己孩子不如父母一輩,階層下降等,都反映著家長對失敗、普通、平凡的恐懼,對向上流動的欲求,以及對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占有好資源的渴望。

家長是否應該產生教育焦慮?當然應該。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問題,此時家長必然會產生焦慮情緒,也一定會因當下社會的風險而擔心孩子的各方面安全。但真正需要思考的教育焦慮問題并非此種焦慮,而是如果有兩所學校,一所是潤物細無聲地將世界向孩子敞開,但沒有名氣的學校;另一所是采取嚴苛的應試教育策略,但升學率有保障的學校。相比之下,我想很多家長還是會選擇后者。當家長給孩子報名若干輔導班時,那些明顯的、看得見的標簽消解不明顯的、看不見的真正的意義,這種以學校知名度、以過度競爭為原則的選擇邏輯使教育焦慮的本質浮出水面。

教育焦慮,是人們將教育一事看得過分重要,甚至超過了教育本來的意義,連接了其他非教育的價值,由此產生一系列偏差的內卷性教育實踐行為與不良情緒。家長讓孩子上早教班,并非看重早教班促進孩子的成長,實乃防止孩子掉隊;害怕孩子沉迷手機,不是因為電子產品對思維的愚化,而是因為其耽誤了學習的時間。

綜上種種,家長的教育焦慮究其根本,來源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資源有限帶來的必然競爭。

無論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還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等口號,皆體現著人們對教育競爭的焦灼。其實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人所面對的社會資源便愈發有限,社會資源的有限與人們需求的無限構成持續性矛盾。在無法實現按需分配的情況下,人們始終在搶奪資源,不論物質資源,抑或心智資源。雖然我國高等教育的錄取率從1998年的33.86%升至2019年的88.74%,但2020年,我國985高校的錄取率為1.9%,211大學的錄取率為5.2%。如此殘酷的數字讓人們斷然將高考這件事認定為“一考定終身”,高考考不好便沒有退路成了家長們的思維定式。人們更多地關注985、211高校的錄取率,是因為就像《愛、金錢和孩子》這本書所提到的,教育回報率越高的地方,越容易出現雞娃的現象。教育,本應是啟發、喚醒、充盈,現在卻變成了競爭。家庭教育,本應是陪伴、關愛、引導,現在卻變為焦慮。競爭思維的唯一性特點使人們頭腦中只有好與不好之分,只有敵對、沒有合作,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永遠焦慮著。家長盲目地給孩子報輔導班等“雞娃”行為,與其說是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投入的體力與腦力勞動,不如說是一種情緒勞動。

第二,圈層封閉帶來的評價標準單一。如果說資源有限給人類帶來了必然的競爭,那么上層社會擁有最多資源的家長是否就不存在教育焦慮呢?答案是否定的。《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這本書將美國上東區高學歷貴婦媽媽們的焦慮揭示得淋漓盡致。為什么高知、多金的人也會陷入教育焦慮?一方面,欲望無限的人性本能使人從低級需求不斷向高級需求邁進;另一方面,圈層文化內部的封閉使這一圈層的專屬價值觀以閉環形式自我發展,并成為評價內部人員的權力彰顯。此時,主觀性解釋替代了客觀性事實,即使孩子已經進入985、211高校,成為百里挑一的優秀人才,但家長還會因其不在北大或清華而遠離幸福感與滿足感。因為自己所在圈層的孩子均是常青藤名校或世界500強企業的,自己的孩子若各項外顯性指標不符合圈層內部主流價值觀,則依然被判定為失敗者。正因為上層社會家長掌握的資源更多、更優質,孩子隨之被認定必須更精英、更優秀。這種情況下,家長的壓力可想而知。

第三,外部環境變化與思維模式固化產生的矛盾。自20世紀中后期以來,戰亂結束,生產力大幅上升,整個世界都迎來快速發展、欣欣向榮之狀態。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擁有大量的機會,上升通道相對寬廣,他們的后代也通常比自己生活得更好,形成代際的向上流動。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形成了“付出就有回報”與“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思維定式。但今天,生產力的變革不僅帶來科技進步、現代化,也帶來了現代性危機與高度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的社會現實。當付出了卻沒有換來應有的回報時,人們就會產生自我懷疑,是否自己還可以更努力?如果已經接近努力的極限,便懷疑自身的能力是否夠?進而產生焦慮。但殊不知,均衡系統中,不可能每個家庭的下一代都比上一代更好,也不可能每一次付出都有回報,現實一些可以更釋懷。

其實,在這場“內卷”“焦慮”的困局中,孩子的教育問題并非學歷競爭與資源搶奪的“零和博弈”,改變“競爭敘事”,尊重教育及成長的規律,或許比提供競爭的機會更重要。在探索“另一種教育可能”的道路上,孩子不是產品,而是生命。相比知識、排名,真實生活中,家長與孩子都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非家庭關系中的符號。當家長與孩子一起面對、解決困難,發現某事物的魅力時,家長與孩子均體會到成就感,皆獲得成長。在這個過程中,真正重要的是能夠更細膩地感知、觸碰這豐沛的世界,能夠更深層次地洞見事物之本質,能夠成熟地理解各種是非善惡等。而要做到這一點,人們就只有以更開放和更包容的心境,而非競爭思維接受一切,這樣的內心才可更加平靜地欣賞到每一個生命的花開。

(作者系教育學博士,單位系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焦慮 孩子 家長 教育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一道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欧洲 | 日韩亚洲国产综合一区 | 日韩欧美另类亚洲中文字幕 | 日本少妇亚洲综合无 | 亚洲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