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打一場‘卡’脖子翻身仗”
“華浙優261”水稻
“研究揭示雪貂、貓、犬及其他家畜禽對SARS-Cov-2易感性”;
“合理設計胞嘧啶堿基編輯器可在保持高靶向活性同時降低DNA和RNA的非靶向效應”;
“成功設計出快速、準確的長片段組裝專門程序”……一系列基礎研究獲得重大科學發現都讓中國農業科學院的掌門人唐華俊為之自豪。
“我院2020年農業技術集成示范與推廣成效明顯。基礎研究和卡脖子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在中國農業科學院2021年工作會議上宣布。
的確值得自豪。過去的一年,中國農業科學院順利完成非洲豬瘟弱毒疫苗實驗室創制、中間試制、生物安全環境釋放試驗及第一階段臨床試驗,生物安全生產性試驗和第二階段臨床試驗順利推進,進一步證明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突破了大規模生產工藝的關鍵瓶頸,向產業化應用邁出堅實一步。
進一步明確草地貪夜蛾危害規律,研發高效精準的監測預警技術,實現異地預測預報和就地治理。自主研發國內首款雞全基因組選育芯片“京芯一號”。
“面向國際前沿和‘卡脖子’技術,實施系列聯合攻關,創新水平再上新臺階。科研立項與財政經費保障延續好勢頭。”唐華俊介紹。
何止這些呢,剛剛過去的“十三五”,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院所改革取得歷史性進展,綜合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成果為糧食安全和脫貧攻堅提供了強大新動能。
農業科技創新水平跨入新行列。在Science、Nature及Cell三大國際頂尖刊物發表高水平論文27篇,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論突破和發現。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畜牧、植保、獸醫四個學科獲得A+。
牽頭獲得省部級獎勵25項,其中一等獎5項。獲得新獸藥證書9項,其中一類新獸藥3項。審定(登記)品種359個,其中國審233個。制定各類標準487項。
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打一場種業翻身仗,不是容易的事。
“上游要布局好種業創新的基礎設施,要抓緊推進作物種質資源庫建設完成、畜禽種質庫立項和農業微生物庫規劃工作,深入推進種質資源的保存鑒定和挖掘利用工作。”
“中游要做好‘卡脖子’技術突破,比如作物高光效、育種工具、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表型組學等重大基礎理論或育種方法研究。”
“下游要牽頭推動優質品種的推廣和配套技術的集成示范,努力填補科學試驗和生產實踐的單產‘鴻溝’。統籌銜接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及現代農機裝備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和項目,為大力提升耕地質量,落實‘藏糧于地’戰略,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
“中國農科院一定要努力打造并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唐華俊語氣鏗鏘地說。“切實做好科技創新本職工作,支撐引領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編輯:秦云
關鍵詞:中國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