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成長·導航
創造機會讓孩子親近生活
兒童是自然之子。但生活在城市的孩子,貌似生活離自然越來越遠。暑假期間,為了讓孩子有近距離接觸自然的機會,我們利用休年假之機,帶著孩子回到河北老家。為了這趟“自然教育”之旅有更多的獲得感,我們提前進行了“備課”,于是,便有了這堂帶有濃濃生活味道的暑期親子課堂。
親近自然,讓孩子萌生一顆“草木心”
說實在的,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對老家沒有太多的印象。
先生兄弟三個人畢業后都留在了城市。后來,老人也跟隨兒子們來到城市生活,老家沒有了田地,親戚朋友之間的走動也被微信群里的問候所代替。所以,在快節奏的北京,談起老家的話題,話語越來越少,情感越來越淡。
今年年初,和我們一起生活的爺爺有點坐不住了,他一心想著能回到老家的田地里,種點花生、玉米,帶給孩子們吃。于是,不顧家人的勸阻,他們春天回到了老家,將長滿荒草的院子打掃干凈,將門前一塊田地精心照顧,種下了玉米、花生等農作物,栽培了茄子、西紅柿、豆角等蔬菜。對于這些植物生靈,老人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般,每天要侍弄一番。于是,他每天早上迎著朝陽晨露,傍晚伴著晚霞而歸。他說,和土地打交道,內心有一種莫名的踏實感和親切感。
暑假里的這幾天,爺爺邀請兩個孫子去參觀體驗他的田地,孩子們也深深地喜歡上了。當下,正是玉米授粉、豆角花、金銀花盛開的時候,有了一定生物知識的哥哥一股腦兒鉆進了田地里,觀察雄蕊雌蕊、什么花粉花藥,開啟了生動的生物課堂。弟弟則站在比他還高的茄子樹下,好奇地摸著頭一樣大小的茄子果實,索性趴在泥土地上,看起了螞蟻搬家……盛夏的田野里,很悶熱,還有蚊蟲的叮咬,但孩子們貌似陶醉其中,樂此不疲。
泥土帶給人什么樣的體驗?為什么農民的生活雖然簡單,但內心卻充實幸福?因為,在和土地打交道中,會得知“春種秋收”的自然因果關系,會明白“老天爺不會掉餡餅,人懶地就荒”的道理。所以,他們不會報怨,沒有攀比,更不會抑郁。“心情不爽了,去地里大干一場,出出汗,看看成長中的莊稼,心情馬上就會好起來……”這是爺爺的原話。
是呀,近距離的走近泥土,讓孩子內心變得細膩豐盈,帶著淡淡的“草木味”。行走田野間,他們將牽牛花、狗尾巴等野花野草帶回家,插在瓶子中,這難道不是最好的藝術課堂?孩子們親手將玉米掰下來,將花生從根部拔出來帶回家,讓一家人品嘗他們的勞動成果,這難道不是最真實的勞動教育?別忘了,生活是最好的教育,“自然之子”需在真實的自然環境中成長。
“三無”生活帶來的教育思考
沒有網絡、沒有游戲,乃至沒有作業的日子是什么樣?這次回鄉,我想讓孩子體驗一下。作為信息時代的原住民,沒有孩子是不喜歡游戲的。適當地接觸電子游戲,并非壞事,但孩子若沉迷游戲,時間被游戲掌控時,那游戲就成為“精神鴉片”了。別說孩子,成年人若一天沒有微信、沒有網絡,都很難接受。所以,如何教會孩子管理自己的時間,如果讓暑假生活變得豐富有意義,就變得很重要。
所以,這次回家,我們策劃了一場“三無”體驗之旅。回家前,我們提前和爺爺奶奶溝通,將老家的電視信號切斷、將網絡中斷,自然也沒讓孩子帶任何作業。而他所帶的唯一“電器”就是一架無人機,孩子說他想航拍農村的田野,還要剪輯一個視頻,于是我們應允。
爺爺耕耘的菜園就在家門口,孩子們早上起來,推門而出,沿著田地散步,觀察昆蟲植物;上午帶著無人機去航拍不同的人文自然風景;午間休息,和家人聊天;傍晚不太熱時,他們跟著爺爺去田野里勞動、采摘蔬菜。祖孫一起還播種下了白蘿卜、大白菜等種子,等待秋天的收獲……我們也盡量不看手機,盡量多些時間和老人們拉拉家常,聊聊天,跟著孩子去田野里觀察體驗。3天時間下來,我們發現沒有手機、沒有游戲的日子,其實孩子的生活過得很充實和諧:身上的泥土多了,玩手機時間少了;白天運動量大了,夜晚睡得更香了;焦慮心態少了,親子關系和諧了……
回到北京,孩子和爺爺通話,首先惦記的就是他種的白菜出芽了沒有。因為,這是他親手播下的種子。我也在想,有些孩子之所以網絡成癮,是因為他們的生活中除了作業和培訓班,沒有讓他覺得有意思有價值的體驗。所以,除了學習課本知識,多給孩子安排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畢竟真實的情感體驗更能讓孩子成長為人格更為完全的人。
感受“摸得著”的家族文化
人必有家,家必有訓。家風家訓是先輩留給后人做人處事、持家治業的智慧結晶。良好的家風家訓,是最好的家族文化。但高度集中的城市化生活打破了過去聚族而居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也讓家風家訓的影響逐漸淡化。
“爺爺,咱家里有帶有歷史感的老物件嗎?”一次茶余飯后,在兒子好奇心的帶動下,爺爺從抽屜里拿出一個黑色的小木匣子,“這個呀,是咱們老郭家祖輩傳下來的寶貝。”爺爺這句話,讓兒子瞪大了好奇的眼睛。我心里一樂,一堂“勵志”大講堂就要真實開講啦!
木匣子打開了,一張張疊在一起的、發黃的宣紙出現在眼前。
“是古字畫?”兒子興奮地打開一張,一排排雋秀的小楷字映入眼簾,落款處還有印章。原來是郭家祖上的房產契約書。
兒子數了數,這個匣子里一共放了30余張房產買賣契約。有些已經破損,有些還十分完整,字跡清晰可辨。
“這些發黃的契約仿佛一扇時間之窗,記載了咱們郭家祖輩從明朝永樂年間到民國的房屋交易故事。讓你爺爺給你講講你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故事吧……”爸爸的一句話,讓兒子瞬間對家族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永樂二年,在一場歷史大遷徙中,咱們的祖宗從山西平陽府來到了河北,之后,便在這個地方購田置地,繁衍生息。咱們郭家人勤勞儉樸,經過幾代人的積累之后,家業逐漸繁盛壯大起來,成為當地有威望的大家族。但是,在清朝咸豐年間出了一位好吃嗜賭、不務正業的獨生子。”爺爺指著一張契約,上面寫著這樣的文字:“立賣人某某,今將宅院一所,房屋5間賣于趙富生名下,空口無憑,立字為證……”爺爺介紹說,因為賭博,這位先人在咸豐七年至九年連續三年將3所獨門大宅院賣掉。之后,家中積蓄只出不進,家業開始走下坡路……
“創業難,守業更難,要把革命前輩打下的江山很好地接過去,不通過艱苦的工作是不行的。”我立刻援引了中國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的名言,來告訴兒子其中的道理。
“成由儉敗由奢,古訓不可忘啊!”爺爺再次重申,“還好,我的爺爺又開始勤奮踏實工作,你大爺、你爸爸、你叔叔,他們都特別能吃苦勤奮,將家業置到了北京。你們更要傳承他們的奮斗精神。”
這些發黃的契約,無疑是進行家族文化教育的好素材。平日里,家長們都喜歡對孩子講什么“不能浪費呀”“要勤奮呀”之類的大道理,但對孩子而言,沒有體驗的教育是不會有太深刻作用的。而這些“摸得著的歷史”,這些帶著溫度的家族故事,會讓孩子明白,并記住些什么理兒。
親子做伴好還鄉。最好的教育,永遠在生活中,給孩子一次完全的帶著泥土的真切體驗,讓他們在一草一木中萌生一顆“草木心”,從一粥一飯中體驗勞動的樂趣,從老物件中感受家族的歷史,從而對人生有一個深刻的思考,因思考而擁有豐盈的內心。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孩子 生活 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