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國企
70%目標任務順利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成效顯著
近日,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在京召開,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介紹,2021年,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成效顯著,70%目標任務順利完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增添了一大亮點。
扎實推進改革 確保落地見效
2021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攻堅之年、關鍵之年,國資央企錨定高質量,勇闖“深水區”,一批體制、機制問題得到有效破解。目前中央企業集團層面及98.2%的子企業實現了董事會應建盡建,近九成符合條件的二三級子企業實現了外部董事占多數。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科技)所屬162戶應建立董事會的子企業全部建立了董事會,其中160戶實現了外部董事占多數。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移動)深化各級子企業董事會治理體系改革,各級子企業董事會應建盡建率達到100%,全部實現外部董事占多數。
今年以來,中央企業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按下“快進鍵”,中國星網、中國電氣裝備、中國物流集團亮相,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實施重組,普天并入電科,鞍鋼牽手本鋼,稀土、煤炭等領域專業化整合深入實施……
與此同時,混合所有制企業加快轉換經營機制,三項制度改革進一步取得實質性突破,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制度全面建立,子企業層面簽約比例達83.6%,比年初增長54.3個百分點。
改革是國有企業發展壯大的關鍵一招。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能建)通過改革向激發活力效率發力,實施公司成立以來規模最大、層級最高、崗位最全、報名人數最多、評委陣容最強、反響最熱烈的全員競聘,193個總部部門正副職及以下崗位面向全集團開放,773人報名,70%以上來自基層單位,總部人員盤活率達74%、更替率為28%。
堅持自主創新 發展再上臺階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郝鵬表示,中央企業效益增長創歷史最好水平,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在開局之年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
1-11月,中央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3萬億元、凈利潤1.75萬億元;累計上交稅費2.2萬億元,同比增長19.1%。
“十四五”良好開局背后,是中央企業準確把握新發展理念,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格局。
中國能建緊抓“雙碳”目標,發布中國能建踐行“雙碳”白皮書,成立“30·60”研究院,以交能融合、建能融合、綠能融合、數能融合為切入點,立足在國家、行業、區域、客戶四端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圍繞氫能、儲能“兩個基本點”,成立氫能公司與新型儲能研究院,投運新疆哈密5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發電項目,建成海上風電大數據平臺。
中國移動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承擔四個領域10項國家關鍵技術攻關任務。TD-LTE攻關項目獲通信行業唯一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5G國際標準及專利數量均居全球運營商前列,年度專利申請量躍居全球運營商第一。
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主導力量,航天科技不斷加大技術創新的自主投入力度,成立了規模達300億元的航天創新基金;持續推動研發機構和創新平臺能力建設,已建成16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1個國家級創新中心、8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8個集團級重點實驗室和18個集團級研發中心。
據了解,航天科技總體和重點專業研發中心覆蓋率達到100%,近80%的專業公司和上市公司設立了研發機構,與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30余所高校聯合建立76個產學研合作平臺,與英國、德國、意大利、荷蘭等國家的大學和研究機構聯合成立了16個國際研發中心,專職研發人員占比達12.9%。
完善監管方式 提高監管效能
堅持中國特色國有資產監管體制,開展專業化體系化法治化監管,是我國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的優勢所在。
近年來,上海市國資委積極適應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職能轉變以及增強企業活力、強化監督管理的需要,發展創新監管模式,探索 “受托監管”,對三地出資組建的長新公司接受蘇浙兩省國資委委托進行管理;出臺境外國有資產監管“1+4”制度,強化境外領域的集中管理以及對境外國資“三重一大”決策和關鍵人員的提級管理。
針對信息滯后使風險處置易處于被動狀態的情況,上海市國資委加快監管數字化建設,以平臺建設提監管效能、以在線延伸強風險預警、以信息集成助智能決策,強化向下穿透,力求使監管做到“動態智能”。
在突出專業化監管方面,深圳市國資委掛牌設立深圳國資國企改革創新研究院,打造具有深圳特色的高端智庫。大力優化“兩類公司”輔助履職平臺,推動深圳投控公司構建“科技金融、科技園區、科技產業”三大板塊,推動深圳資本集團構建“戰略研究+協同布局+直接操盤”國資支撐體系。委托“兩類公司”管理上市公司合理持股比例以上股權,加速資本流轉、促進動態增值。
同時,為履行好“國資監管人”職責,深圳市國資委持續完善黨委領導、紀委統籌,紀檢監察、監事會、財務總監、內審、內控、風控協同聯動的“六位一體”大監督體系,形成“職責統一行使、資源集中調度、內容全面覆蓋、成果開放共享”的監督閉環,實現出資人監督與黨內監督有機融合。
云南省國資委則圍繞規劃指引、產權管理、財務監管、考核分配等各個環節,推動實現具有出資人特色的全鏈條、全過程、全方位監管,提高國資監管的針對性。
具體來看,一是科學界定權責邊界,明確省國資委監管事項35項,對企業授權放權事項21項,對特定企業的授權放權事項1項,對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進行單獨授權,優化管資本的方式手段。二是多點發力加強監督,充分發揮董事會在投資決策中的重要作用。組織企業對過去10年的投資項目開展后評價,全面加強事后監管。采取省國資委統一委托、統一付費,通過政府采購,聘請國際一流會計師事務所對企業進行全面審計。三是健全完善考核體系,樹立“能否坐得住,協議說了算;干得好不好,指標說了算;收入多與少,業績說了算”的衡量標準,將全員勞動生產率納入商業類企業業績考核,明確A級商業類企業凈資產收益率不得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對資產負債率超過控制標準的企業,資本成本率上浮0.5%,每超過控制標準5個百分點,資本成本再上浮1%。
明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收官之年。此次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提出,明年要決戰決勝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確保各項改革任務在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前基本完成,明年年底前全面完成。(閆秋圖)
編輯:秦云
關鍵詞:國企改革三年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