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社會聚焦
打造人民幸福的新時代坐標
清華大學《人民幸福指數研究報告》正式發布人民政協網北京1月14日電(記者 王天奡)人民幸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是中國激蕩百年的世紀課題,更是逐夢強國新篇的現實考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如何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推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2022年1月13日,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城市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聯合舉辦“新時代人民幸福論壇”(以下簡稱“幸福論壇”),并首次發布《人民幸福指數研究報告》,為答好“時代之問”和錨定奮進坐標,匯聚智識、提供啟發。
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向波濤,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數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張小勁,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尹稚出席了論壇。論壇由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院長助理盧慶強主持,研究院高級研究專員呂曉荷博士介紹了人民幸福指數研究成果。
解碼“中國之治”
以人民幸福刻度價值底色
向波濤表示,首屆幸福論壇的舉辦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當前,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相互激蕩,各國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呼聲更加強烈,“中國之治”為應對這一全球性議題提供了新思路。“中國之治的本質是人民之治,托舉的是人民的幸福。因此,我們要從戰略高度認識和推進中國人民幸福研究,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幸福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向波濤指出,此次“人民幸福指數研究”工作,正是清華大學著眼世界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主動擔當。研究團隊構建了既面向全球、又富有特色的中國人民幸福指數體系,全面生動地勾勒了中國人的“幸福圖譜”,努力為新發展階段黨和政府科學決策、凝聚奮進力量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撐。
尹稚指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是貫穿黨百年奮斗史的一條紅線。幾代共產黨人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當前,中國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人民幸福感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尹稚強調,要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才能跳出“歷史周期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創新評價標尺
構建中國特色人民幸福話語體系
尹稚介紹,面對改革攻堅期各類社會矛盾日益凸顯以及人民群眾多元利益訴求加劇,清華大學新型城鎮化研究院于2019年3月正式啟動“人民幸福指數研究”工作。
近三年時間里,研究院依托清華大學在學科融合、科研創新、信息技術方面的綜合優勢,匯聚起一批民生改善、經濟建設、社會治理、發展規劃等領域的國內外頂尖專家資源,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幸福指數體系,實現了理論內涵、框架模型、場景應用、地方實踐等四個方面的創新探索。
首先是對人民幸福理論邏輯與時代內涵的深刻挖掘與重新釋義。“人民幸福指數研究”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廣泛吸納中外優秀成果,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和時代特征,闡釋當代中國人民自我認同的幸福內涵,具體概括為:“在社會環境和人居環境的支撐下,擁有健康的身心狀態和健全的基本保障,保持和諧的家庭關系和積極的社會關系,對生活有相對自由的掌控度和選擇權,同時對成長和改善有所期待,并能夠將個人價值與社會進一步相融合。”
其次是強調“人民立場、人民需求、人民反饋”原則,厘清從個人幸福感受到群體幸福共識、從主觀幸福感受到客觀生活質量之間的映射關系,創造性地搭建起“3×3”的指標體系框架模型,包含個人家庭、社會生活、人居環境3個圈層,以及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3個需求層次,涉及9個領域、27項指標。在此基礎上,指標庫可以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數據開放程度和技術手段進步,進行維度拓撲延展,增強了研究的時代性、針對性、有效性。
第三是明確指數應用的場景和邏輯,完善適用于具體場景的指標體系并開展數據測算、結果分析與情景預測。研究遵循結果導向、對標國際、動態循環、場景多樣的指標篩選原則,參照國內外已有研究和實踐基礎,構建了包含185個指標項的幸福測度基礎指標庫;隨后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選取最具代表性的指標項,合成特定幸福指數。在指標的測算上,研究針對橫向與縱向應用場景,分別采取基期指數法和極差法實現數據標準化處理。
第四是不斷開展地方實踐探索工作。研究團隊將針對我國典型區域,選取重點城市展開深入調查研究,結合地方特色和實踐,不斷探索“人民需求-人民反饋-政策調整”的決策閉環。目前,作為“人民幸福指數研究”首個地方深度合作項目,研究院已與珠海市民政局密切配合,就推進珠海市“幸福+”民生評價體系研究開展了一系列探索,為珠海建設“民生幸福樣板城市”提供智力支撐。
報告重磅發布
大數據繪就中國“幸福圖譜”
呂曉荷介紹,《人民幸福指數研究報告》選取了185組基礎數據,其中55%來源于統計數據、45%為新型數據,如遙感數據、地圖POI數據、網絡數據、調查數據等,完成了基于“國民幸福指數”和“人民城市幸福指數”兩大應用場景的測算,為新時代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提高政府決策治理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撐。
其中,“國民幸福指數”應用場景選取了從1978年至2020年的有關指標,全面且生動地展現了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歷程。總體來看,我國國民幸福指數整體持續向好,隨時間發展變化,各板塊得分趨向均衡;“社會生活”及“人居環境”逐年向好,體現出影響幸福感的客觀條件改善顯著。
從人民幸福與經濟發展的耦合關系來看,國民幸福指數綜合得分隨GDP總值及人均GDP增長呈逐年上升趨勢,證明我國經濟的穩定高速發展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堅實基礎;但2006年以后國民幸福指數總分增速小于GDP增速,意味著經濟水平將不再是決定人民幸福的最關鍵要素,也對下一階段“改革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的工作目標提出了新要求。
通過分項的發展趨勢分析,我國多項民生福祉水平持續提升,硬件設施建設取得飛躍式進步,公共服務供給水平不斷提升;對標國際,科研投入、互聯網普及、就業穩定性和政府工作效能等都屬于我國的優勢領域。未來應在提升居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提高社會服務質量及環境質量方面持續發力,向社會公平與共同富裕目標邁進。
與此同時,“人民城市幸福指數”應用場景,實現了對全國283個城市(包括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地級市等)的綜合評估。整體來看,全面小康目標達成,但仍未有綜合得分達到全面優秀水平的城市,在提升人民幸福感方面各個城市都仍有較大進步空間和重點方向。其中省會及計劃單列市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別為:杭州市、深圳市、寧波市、長沙市、廈門市、鄭州市、南京市、武漢市、廣州市、福州市;一般地級市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別為:金華市、蘇州市、湖州市、溫州市、紹興市、東莞市、臺州市、舟山市、鎮江市、無錫市。
從分布區域來看,綜合得分較高城市為沿海沿江城市及省會城市,浙江省、廣東省、江蘇省多市名列前茅,表現突出,國家共同富裕示范區引領作用顯著;從規模特征來看,超大特大城市幸福感平均水平較高,部分II型大城市排名靠前。
通過各檔城市的分圈層分析,西部地區在“個人家庭”圈層具備比較優勢;東部城市在三個層次的需求滿足方面均表現突出。而從與人口關系的耦合分析來看,人口流入較多的城市,幸福指數得分排名相對靠前,如珠海、深圳、杭州、長沙等,可見幸福指數的提升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對人口的吸引能力。
據悉,未來“人民幸福指數研究”除了持續發布國民幸福指數和不斷擴展人民城市幸福指數的監測范圍,還將進一步下沉社區尺度,關注各類人群的特定需求,并加強與相關國家部委、各類科研機構、新聞媒體、地方政府、企業的合作交流,最終構建起一個多尺度、多類型、持續性的指標研究體系,以期真實反映全體人民全面需求,有效指導實踐工作。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幸福 人民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