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宏觀
民族地區發展應找準切入點和發力點
長期以來,我國民族地區的整體發展進程由于其經濟發展、社會文化以及地理區位等多種因素,呈現出若干獨有的發展狀況特征。
一是資源稟賦豐富,產業結構落后。如有色金屬、天然氣、林業資源和水資源,因此采掘業與原材料工業是大多數民族地區的支柱產業,但開采方式粗放、低效,加上生產加工工藝落后、管理組織粗放,導致能源強度和污染物排放強度較大。
二是共享發展不足,區域差異較大。民族地區區域內居民分散程度較高,城鎮化有限,城鄉收入差距較大,同時就業機會較少,人力資源短缺,產業結構仍以農業為主,經濟發展不平衡。雖然近年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縱向來看發展迅猛,但與東部、中部區域橫向比較差距仍然不小。
三是創新能力有限,對外開放程度不夠。民族地區的創新研發能力薄弱,研發人員數量和專利授權數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多年來形成的對資源型產業結構的路徑依賴,造成利用技術創新來完善工藝流程和提升管理水平的驅動力小。同時民族地區獨特的文化、習俗和語言,提高了市場交易成本,無形中對經濟要素的進入形成了壁壘,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民族地區全面參與國內外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由此,就民族地區發展找準切入點和發力點極為重要。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立足能源優勢和區位優勢,抓住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的良好機遇,推動“東數西算”等新基建戰略項目落地實施,著力提升民族地區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當前,數字經濟產業正在成為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民族地區要抓住機遇,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鞏固優勢產業,布局新興產業,打破產業發展困局。通過能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在東數西算、5G建設、特高壓建設、高速公路和軌道交通建設等新老基建方面加強投入,刺激市場發展動力,培育未來發展的主導產業和經濟增長新動能。
二是立足成本優勢和地理優勢,抓住承接國內國際產業轉移的良好機遇,以產業轉型升級刺激市場活力,為傳統優勢產業提供新增長動力。經濟逆全球化抬頭疊加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導致全球原材料運輸受阻,產業鏈出現中斷,但為民族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了機遇。一方面,民族地區作為國家重要的資源富集區,是現代制造業生產必需的原材料產區,極具成本優勢;另一方面,民族地區作為亞歐大陸的中心地帶,既背靠國內經濟發達地區,又可通過陸路運輸充分輻射中西亞和東歐國家,是天然的經濟洼地,極具地理優勢。
三是立足民族特色產業優勢,抓住形成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新格局的良好機遇,激發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活力,促進城鄉民眾就近就地就業和勤勞致富。我國西部縣域人口基數大,擁有大量的剩余勞動人口,潛在消費能力有待進一步開發,內需消費潛力巨大。隨著我國城鄉協同發展,鄉村振興戰略也應逐步將政策重心放至縣域。一方面,要立足民族地區特色產業優勢的多年積累,外延促進產業升級和集群,助推衍生諸多新業態,如服務于核心的周邊產業、新型產銷模式等;另一方面,通過城鄉要素互動,打造把產業鏈主體留在縣城的民族地區特色農業全產業鏈,讓農業為基礎的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并以此源源不斷地創造出非農就業崗位。經濟活,則就業活;城鄉興,則共同富。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05月10日 第 07 版)
編輯:秦云
關鍵詞:民族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