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綠·產業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意見”發布周年研討會在京舉行
近日,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落實中辦、國辦《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發布實施一周年之際,由中國農科院老科協農業規劃委員會主辦,中國林業與環境促進會生態原產地委員會、中國人民大學數字農業與綠色能源研究中心、中咨國業規劃設計中心等單位共同承辦的周年研討會在中國農科院舉行。
十九大黨代表、四川蓬溪縣拱市聯村黨委書記蔣乙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教育中心(ICEE)戰略專家、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副理事長康金城,國務院國資委事業單位商業發展中心主任劉穎霞,中國農科院老科協農業規劃委員會會長孫建,中國農業大學原副校長張建華,長三角一體化人才社團聯盟常務副主席、中共上海市突出貢獻專家協會黨工組成員、副秘書長韋學明,中國地名學會秘書長、中國地名大數據中心主任、中食創學院執行院長王殿彬,中國食品報社長助理、副總編輯劉家春,工信部賽迪區塊鏈研究院院長劉權,農業部原農業科技中心研究員林友華,中國鄉鎮企業協會科教委員會書記佘家國,中國人民大學區塊鏈研究院秘書長劉麗,中國人民大學數字農業與綠色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常濤等領導和專家出席了研討會。研討會由中國林業與環境促進會生態原產地委員會副會長傅明主持。
孫建以“中國生態地標品牌助力鄉村振興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作主題報告。并回顧了一年來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工作成果,提出中國生態地標品牌是依托生態文明、生態保育理念,根據各地區域地理特點,將地名文化與地方標志特色產品相融合創立的標準化產品,是具有“生態原產地”優質標志產品品牌。強調生態地標產品、生態原產地、生態食材品牌是從生態產品到生態產業價值實現的轉化。同時,生態志愿者在生態資源保護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踐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韋學明介紹了今年2月18日,由長三角人才社團聯盟共同主辦、上海市突出貢獻專家協會、麗水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單位在上海共同承辦了“傾心打造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助推鄉村振興、共同富裕高峰論壇”情況。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麗水已經形成的“菌、茶、果、蔬、藥、畜牧、油茶、筍竹和漁業”九大主導生態農產品的麗水經驗和站在全國的視野,推薦了“品牌引領”(生態地標);聯村黨建(四川拱市村);數字農業(上海國之農);鄉村旅游(浙江“螞蟻探路”);生態供應鏈(湖北“沃康生物”);特色產業(滬皖“耕育茶園”)等六大板塊,為全國各地共同打造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價值機制,助推鄉村振興,走共同富裕發展道路,進行了廣泛交流。
康金城以“三農領域國際合作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為主題發言。他認為,在鄉村振興、三農事業方面,通過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從而加強中國與這些其他國家的合作和友誼。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進而與其他國家實現生態產業價值與經濟發展的融通和融合。
劉穎霞從會展和商業發展的角度分享了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助力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并重點介紹了今年8月份將在上海市世博展覽館舉行的“中食展”特色展區主“生態地標名品主題展”。
中國林業與環境促進會生態原產地委員會副秘書長李延璽以“林業碳匯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的政策與實踐”為主題發言,介紹了縣域林業碳匯開發與交易服務流程,通過科學、合規地開發和交易林業碳匯,將生態良好地區的生態資源優勢轉變為資產和經濟優勢,使"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以市場機制給予生態產品生產者經濟補償,激勵森林經營者對森林進行科學經營和保護,促進林業碳匯發揮更多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造福人類。
中國人民大學區塊鏈研究院研究員王清以“農村金融助力鄉村振興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為主題發言,他介紹,鄉村金融賦能鄉村產業發展,推進數據化、信息化、平臺化、圈鏈化服務,形成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金融服務;重點發展供應鏈金融,通過鄉村龍頭企業帶動農業上下游企業發展,利用“農業全程網服務平臺”,建立全國統一的農村集體資產查詢、評估、登記和交易平臺,并與銀行信貸交易關聯起來,激活農村資源。
泛華產業投資集團項目總監、美麗健康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楊曉韜以“鄉村振興戰略創新發展模式與實踐”為主題發言,系統介紹了“融合破題、要素貫通、平臺賦能、協同創新”鄉村振興四大創新發展路徑。多年來,泛華集團從河南蘭考到甘肅嘉峪關,再到陜西柞水“小木耳大產業”,以領先的理念和深厚的理論為指導,積累了大量的成功實踐案例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北京電子信息CA認證聯盟副理事長劉寧寧以“數字鄉村助力生態地標產品溯源”發言,他介紹,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建設不僅可以讓數據流帶動資金流、技術流、人才流、物資流等向農村集聚,鄉村產業數字化發展可以促進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的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經營、物流運輸、加工增值、鄉村功能釋放等方面發揮數字賦能作用,拓展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提高數字技術在農林牧漁各產業、從種到收各環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全產業鏈的應用服務水平,使數字技術為生態地標產品服務,讓農業實現生態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世界綠色設計組織副總干事石彤以“光伏農業助力鄉村生態振興實踐”發言,他介紹的“智慧光伏+生態農業”模式,可以大幅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實現一片土地上的疊加收益,實現農業增產、工業增收、國家增稅,促進鄉村振興和光伏產業可持續發展。通過太陽能發電與農業種植有機結合,采用棚頂發電、棚下種植的模式,對充分發揮土地效益,對土地資源綜合利用與新能源產業相結合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張建華介紹了“科技小院”助力鄉村振興案例,劉家春介紹了“發展中國生態地標食品、食藥同源產品助力鄉村振興”的相關工作,全經聯段與楊詳細介紹了“黃河流域湟源縣鄉村振興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最后王殿彬以“中食創學院鄉村振興培訓體系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為主題做總結發言。
本次研討會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同步進行,安徽、福建、甘肅、廣東、海南、湖北、江蘇、四川、浙江等部分省份和合肥、濟南、鄭州、青島、四平等地市的部分機構領導和專家通過視頻方式出席了研討會。研討會旨在融合生態與高質量發展,共同研討助推鄉村振興和推進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四平市政協副主席徐群麗,北京中農博后農業科學研究院院長陳曉棟,健力源生態團餐企業董事長薦世新,上海市突出貢獻專家協會影視中心、電子商務促進中心主任奚容華,中咨國業規劃中心主任莫冬,健康之旅制片人王新華,中國生態志愿者王曉燕,甘肅澤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梁治國,四川蔣乙嘉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輝,全國生態食材評定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于永濱,泛華產業投資集團產業運營部副總經理朱丹等專家和領導出席了研討會。(楊超、張智、陳小梅供稿)
編輯:秦云
關鍵詞:生態產品 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