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游>茶旅人生
書寫中國茶新華章
——寫在“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之際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12月02日 第 11 版)
本報記者 徐金玉
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一則喜訊從遠在非洲的摩洛哥王國拉巴特傳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會議宣布,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項目,成功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一時間,這一話題燃爆全網,無數國人為之驕傲振奮。茶,作為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作為社交聯誼、傳播文化的精神紐帶,在人類非遺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世界文化多樣性貢獻了“中國色彩”。
為國“爭氣” 彰顯“底氣”
東方之飲,驚艷世界。其背后,重重“闖關”之旅不為人知:按照規定,每個國家每2年只能單獨申報1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候選項目,其頻次和數量堪稱“國考”;按期提交申報材料后,還將迎來“國際大考”,以今年為例,共有來自各國的46個文化遺產項目參評,其競爭壓力和成功難度可見一斑。
而“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正是在這樣的考驗中“殺”出重圍:文化和旅游部于2020年11月確定將其作為我國新一輪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的項目,在歷時兩年的籌備和推進后,它不負眾望,作為今年我國唯一申報項目,為國人成功圓夢。
令人欣慰的“爭氣”背后,是中國茶十足的“底氣”: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的國家,也是茶樹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追本溯源,世界各國引種的茶種,采用的茶樹栽培的方法,茶葉加工的工藝,茶葉品飲的方式,以及茶禮茶儀、茶俗茶風、茶藝茶會、茶道茶德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我國傳播出去。中國是茶的原產地、茶文化的發祥地,被譽稱為“茶的祖國”,當之無愧。
而“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簡簡單單14個字,實則包羅萬象,是有關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開始種茶、采茶、制茶和飲茶。制茶師根據當地風土,運用殺青、悶黃、渥堆、萎凋、做青、發酵、窨制等核心技藝,發展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紅茶六大茶類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種茶品,供人飲用與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習俗,世代傳承,至今貫穿于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儀式和節慶活動中。
百茶“爭艷” 生活“添香”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項目,堪稱我國人類非遺申報項目中的“體量之最”,共涉及15個省份的44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認真瀏覽目錄,它很像一部微縮版的“茶葉百科全書”,涵蓋六大茶類、再加工茶等傳統制茶技藝,展示了同一品類下中國茶的“千姿百態”:以綠茶制作技藝為例,不少家喻戶曉的名茶面孔悉數亮相,如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碧螺春、恩施玉露、都勻毛尖、信陽毛尖等;以黑茶制作技藝為例,既有湖南安化的千兩茶、益陽的茯磚茶,又有湖北赤壁的趙李橋茶、宜昌的長盛川青磚茶,還有四川雅安的南路邊茶、云南大理的下關沱茶、陜西咸陽的茯茶等。
它同時又像一部平鋪延展的“茶葉地圖”,展示了同一地域下中國茶的“百花齊放”,僅以福建省一個產區為例,就包含了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烏龍茶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白茶制作技藝(福鼎白茶制作技藝)、花茶制作技藝(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紅茶制作技藝(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藝)、烏龍茶制作技藝(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藝)等多個品類。
它更像一幅活色生香的休閑場景,如同一頭扎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妙趣橫生的趕茶場,“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潮州功夫茶藝,德昂族酸茶、瑤族油茶、白族三道茶等少數民族同胞的多彩茶俗……飲茶和品茶早已貫穿于中國人的“柴米油鹽”中,在交友、婚禮、拜師、祭祀等活動中,飲茶都是重要的溝通媒介。以茶敬客、以茶敦親、以茶睦鄰、以茶結友也為多民族共享,為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
令大家眼前一亮的是,各項目社區知情同意書簽署者也體現了國人在茶領域的廣泛參與,除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主管單位、茶業公司、協會、商會、代表性傳承人、傳承基地、博物館、學術團體機構、村民委員會外,還有小學生代表,真正體現了茶在家庭、學校、社區、師徒間的傳承,且每個人都能做茶文化的傳承者。
匠心“傳承” 筑造“未來”
在申遺成功之后,如何確保該遺產項目的存續力,增強傳承活力,成為業界關注的重頭戲。
文化和旅游部介紹,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早已于2020年12月成立保護工作組,聯合制定了《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五年保護計劃(2021—2025)》(以下簡稱《計劃》)。
《計劃》將鼓勵傳承人按照傳統方式授徒傳藝,依托中職院校和高等院校培養專門人才,鞏固代際傳承;舉辦保護傳承培訓班,加強能力建設;建立研學基地,編寫普及讀本,開展相關巡展活動,提高青少年的保護意識。同時,通過加強確認和管理、提升建檔水平、開展學術研究、完善保護協作機制、維護實踐場所、組織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等措施,實施協同保護行動。文化和旅游部和相關地方政府將積極支持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組織實施系列保護措施,做好該遺產項目的傳承與實踐。可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框架下,我國已建立了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制度,為國際非遺保護提供了中國經驗、貢獻了中國智慧。
而當下,隨著喜訊傳來,各地的慶祝活動也已開展得如火如荼。作為牽頭申報省份及入選宣傳展示主會場承辦地,浙江省已從當日起至12月底,在多地舉辦“茶和天下 共享非遺”主題慶祝活動、人類非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專題展、茶文化體驗周和購物節活動等,讓更多人近距離了解和體驗我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深厚內涵。
叩響人類非遺的大門只是起點,更多精彩的中國茶故事,值得世界期待。
編輯:陳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