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多黨合作>民革
共守一江清水向東流
——民革中央對口湖北省開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工作回眸
“自2021年民革中央與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緊密配合、共同啟動工作以來,在湖北省的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工作取得了較為良好的開局。”2022年6月24日,民革中央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2022年第一次工作推進會在武漢市召開。會上,鄭建邦表示,做好2022年的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工作,要找出工作中存在的系統性、政策性問題,總結梳理湖北省生態環境保護的有益經驗和典型案例,充分運用民主監督成果,有效推動湖北省乃至長江全線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2022年民革中央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調研由此拉開。按照部署,2022年民主監督工作的兩個重點調研課題分別是“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完善”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本地區主要的農業面源污染有哪些?對水體和土壤的污染監測如何開展?在監督檢查過程中還存在哪些困難?”2022年6月25日至26日,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李惠東率民革中央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第四監督調研組,赴荊州市、潛江市,開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重點考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長江保護法落實等情況,并與兩市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訪談。
民革中央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第九監督調研組赴鄂州、黃岡調研期間,民革山西省委會副主委、太原市環保局原局長陳繼光,民革江蘇省委會委員、河海大學水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肖洋等,就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水生態優化治理、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畜禽糞污循環利用以及河湖長管理提升等問題,同地方各部門負責人進行了交流。
此輪調研,除了考察湖北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的經驗做法,對相關問題和整改開展監督,調研組專家還從專業角度提出了意見建議。
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地下水科學研究與開發中心主任吳勇認為,規模化蝦稻共生的養殖方式雖利用排澇系統對養殖尾水進行了收集、凈化和循環利用,但在關注水質的同時,也要關注淤泥中的污染問題,還要加強排放監管。
民革內江市委會副主委、內江農科院副院長唐衛東表示,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地方還應加快制定農業生產的地方標準,“比如在化肥使用方面要有可對照的標準”。同時,他還提出,構建鄉鎮污水處理的長效機制。“與城市相比,鄉鎮污水處理需要考慮更多方面,但若能做好這塊工作,將對解決農業面源污染有很大助力。”
據了解,在一年多的監督調研中,民革中央以匯集各工作部門和14個相關民革省級組織骨干力量組成的9個調研組為主體,組織開展各類監督調研49次,共走訪湖北省17個市州82個縣(區、市),召開各類調研會議64次,訪談202人,考察河段水域106個、項目設施171個,在不同工作層面提出意見建議240余條,形成監督報告30篇,為湖北省改進加強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支持和參考。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民革中央的意見,分類研究提出整改措施并予以積極落實。
發揮優勢特長
做好法治參謀
法者,治之端也。
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要貫穿“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按照法律規定的規劃性修復、禁止性修復、措施性修復、自然性修復方式持續用力、久久為功,依靠制度和法治保護長江。
據了解,我國涉及長江的法律有水法、水污染防治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以及《河道管理條例》《太湖流域管理條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長江河道采砂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但這些法律法規缺乏協調統一的原則和目標,或是針對全國一般性情況,或是針對局部流域,或是針對水、土壤、生物等單一要素,部分領域還存在制度缺失,法律之間還不能有效銜接,難以為長江全流域的保護提供有力支撐。
2021年3月1日,長江保護法正式實施。作為中國首部有關流域保護的專門法律,長江保護法的實施不僅打破了之前長江“九龍治水”的局面,同時從長江生物保護、污水治理、防洪救災、生態修復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長江保護法實施一年多來,湖北省各地各部門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增強執行和實施法律的責任感、使命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扎實開展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修復工作,科學制定并組織實施河湖水系連通修復方案,逐步改善河湖連通狀況,維護河湖水系生態功能,依法推進長江保護取得顯著成效,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在荊州市調研座談會上,中共荊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周志紅介紹,2019年4月1日,荊州市圍繞落實長江保護法,正式頒布施行湖北省首個“一湖一法”地方性法規《荊州市長湖保護條例》,完善了荊州市環保地方性法規,加快了環境保護法地方配套制度的建設。2021年以來,荊州市共查處各類生態環境違法案件 85件、下達處罰決定書51件,問責各級黨員干部273人。其中,“荊州江陵‘10·16’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等3起案件被評為2020年度湖北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典型案例,也是湖北省首例經司法確認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被生態環境部予以全國通報表揚。
肯定成績,更要看到背后隱藏的問題和不足。何況,調研就是奔著問題去的。“懂法”的調研組不忘發揮“專業”優勢,特別注意到,湖北省在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中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需進一步加大,水污染防治存在短板弱項,相關配套法規標準不夠完備,環保治理資金相對短缺、跨地區環保協作存在阻礙等。
此外,法律實施中出現新情況、新問題。譬如,禁漁工作需要持續細化,部分規定需要深入研究落實。
民革浙江省委會副主委、浙江省水利規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朱法君表示,荊州市可在加強湖泊、水系水污染治理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慮與長江的水系聯通,按照系統治理的理念促進域內長江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
一江清水向東流,青山處處是擔當。事實上,早在2018年,民革中央就把“長江大保護”列入年度調研計劃,先后赴湖北、四川、重慶、江蘇、上海、湖南、江西等地開展調研,調研形成的《關于加強法治建設,依法推進長江大保護的建議》,推動全國人大常委會把長江保護法作為一類立法項目列入立法規劃。
2021年12月17日,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貢獻評選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民革中央《關于加強法治建設,依法推進長江大保護的建議》獲評建言獻策優秀成果。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民革中央結合長江大保護專題民主監督調研中了解到的情況,提出建議:成立國家級層面直管的長江大保護決策協調機構;統籌規劃控制岸線利用率,合理重組和調整現有岸線資源;建立聯合審批、聯合執法機制;建立長江流域全要素智慧化信息共享平臺;開展長江沿線灘涂濕地調查和搶救性保護。
推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新時代的長江之歌一旦融進法治的鏗鏘節律,必將更加高亢嘹亮。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