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多黨合作>民進
讓文明傳承助力城市美好
——民進中央2023年開明文化論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綜述
【觀點集錦】
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饒權:
城市是人類的智慧創造、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載體。
文化和旅游部愿攜手各方,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精神,完善工作機制,優化政策舉措,以文明傳承弘揚、創新創造、滋潤滋養,推動城市建設發展。以城市延續文脈,加強管理,改善環境,助力文明發展進步。
大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文明素質,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城市文化建設,以更多優秀文藝作品、文化產品和優質旅游產品,更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塑造良好城市風貌、城市精神。
保護好利用好城市文化遺產,加強珍貴文物、遺址遺跡保護利用。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打造城市宜住、宜業、宜游環境,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提供更加便捷、更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文化和旅游新業態,培育消費新場景、新模式,建設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深化城際國際文化旅游和交流合作,發揮好“絲綢之路”旅游城市聯盟、東亞文化之都、中外友好城市等機制作用,講好新時代中國城市故事,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
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關強:
國家文物局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統籌好文物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
加強頂層設計,深化保護利用改革,全面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探索新時代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徑,鼓勵引導各地探索文物建筑開放利用模式。以習近平總書記“三個有利于”的指示為遵循,在世界遺產申報管理工作中立足中華文化立場,準確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
今后,國家文物局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全面加強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通過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全面掌握我國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的基本狀況;堅持保護第一,全面系統做好文物保護工作;以文物資源為關鍵核心,聚合各類文化遺產,建立完善多層級、多要素的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以國家文化公園為重要抓手,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志;加強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
消費需求的變遷、科技的進步和業態的創新,一直都是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的邏輯基礎。日漸增長的文化休閑和旅游消費已經成為繁榮市場,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動能。
無論是建設世界級旅游目的地,還是發展當代城市旅游,都要讓游客看見歷史的演進和文化傳承,更能看見經濟社會發展的未來。
相對于“白天工作、晚上睡覺;五天上班、周末休息;在職奮斗、退休生活”的傳統模式,當代人更愿意“既要努力工作,也要美好生活”,休閑的時間、空間和內容也因此發生的巨大變化。
年輕一代在利用那些文化空間、遺產空間創研推出了一批富有時尚氣息的文化消費場景。這些由年輕人重新創造和定義的文化空間讓時尚和遺產融合起來,成為新的文化空間,逐漸贏得了市場的認可。
在大眾旅游全面發展新階段,觀光將與休閑、度假需求長期并存,這一規律不會因為消費空間在城市或者鄉村而改變。不能簡單地認為原生態的農村就是美麗的風景和場景,城市建筑就是鋼筋水泥,而應視之為城市風景和消費場景。文化建設旅游發展不能只是簡單挖掘歷史文化資源,還要通過市場培育、科技研發和商業投資創造全新的文化生活。
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重新功能化。如果不能真正走入人民群眾中間,終究留不住人。要讓這些傳承生活方式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優先接口,更適于培育城市旅游新未來。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