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原創
燃起“二次創業”奮斗激情 開創番禺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專訪中共廣州市番禺區委書記黃彪
人民政協網1月8日電(記者 林儀)改革開放以來,廣州大力南拓,番禺區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厚實的工業積累,成為廣州名副其實的制造業強區。站在新時代,立足大灣區,番禺區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賦予廣東、廣州新的使命任務,燃起“二次創業”的奮斗激情,以“歸零”“重啟”心態拼出發展實績,奮發有為開創番禺高質量發展新局面。2023年1-11月番禺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12.1%、11.8%,增速在全市重點工業區中均位居第一。近日,記者專訪了番禺區委書記黃彪,聽聽他的發展“經”。
記者:番禺區是如何對照廣州市委“1312”思路舉措找準二次創業燃點,打造獅子洋新的增長極的?
黃彪:番禺緊緊圍繞“6+4”核心功能定位賦能,凸顯制造業當家,狠抓“百千萬”工程,奮力把“整車+核心零部件”產業鏈深耕做透,主動融入大灣區,東進南拓、兩洋并進,打造獅子洋新的增長極,持續提升“智造創新城”能級。
一是壯大經濟“基本盤”。探索建立企業招引、組建、達產全生命周期服務運營閉環機制,推出“說到做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到”三到工作標準,以首問制首品制打造投資首選地。全面開啟全球懇親之旅、全球招商之旅、高質量發展探索之旅,全力做大經濟“總盤子”。深入實施經濟增長前100強和稅收貢獻前100強“雙百”精細服務計劃,培育壯大希音、TEMU(拼多多海外版)、鉆匯集團等頭部企業+腰部企業+中小企業群的熱帶雨林產業生態,努力培育更多根植性企業,并且鼓勵本地企業走出去,同時又激發和放大企業的內生性二次創業。全年洽談重點項目433個,簽約項目203個,注冊項目158個,注冊項目協議投資總額700億元,已落地項目22個;全區經營主體數量突破40萬戶,增長11.76%。
二是做強工業“硬家底”。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近、中、遠統籌推進經濟發展,初步構建起牽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產業“千億矩陣”,為番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深入謀劃推進“一基地一帶兩園”汽車高質量發展布局,推動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協同發展,加快建成“草灌木林”共生蓬勃發展的產業生態,全面夯實番禺“智造創新城”戰略定位。
三是激活發展“動力源”。全面啟動廣州大學城“創二代”工程暨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集聚區建設,構建“科創人才培養+科創訓練營+科創基地孵化+基金投資+供應鏈接入——項目產業化”科創生態體系;舉辦“四個十大”企業(即:制造業十大功勛企業、十大卓越企業、十大優秀企業、十大高成長型中小企業)和新銳企業家評選征集活動,涵蓋高新技術、先進制造、鄉村振興等領域,為番禺奮進新時代注入強大動力。
四是開拓發展“新空間”。開展廣州活力創新軸番禺段謀劃,全力打造環獅子洋專精特新企業集聚片區,已落地項目36個、預計產值200億元左右,在談項目22個;優化提升天安節能科技園、石化創新走廊等11個價值創新園區,著力打造“智造+智核”創新格局。
五是產城融合“做標桿”。錨定打造產城融合發展標桿區,以“五個大抓”切實提高標準,改善山水自然生態、產業生態、人文生態、人居生態,扎實推進5鎮5村示范性建設,將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所在地石樓鎮謀劃打造為中心鎮,將番禺經濟技術開發區所在地化龍鎮以及前鋒專精特新產業企業集聚片區所在地石碁鎮謀劃打造為工業鎮,將新造鎮以及千億級龍頭企業希音公司所在地南村鎮謀劃打造為創新創意類特色鎮。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的新戰略定位和歷史使命。番禺區如何主動融入灣區、服務灣區?
黃彪:簡單來講,可以用“三個三”來概括番禺的大灣區建設情況。
第一個“三”是立足三大優勢。首先是區位優勢。番禺地處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廣佛極點”核心腹地、廣州南拓樞紐節點,是粵港澳大灣區交通樞紐之城、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是珠三角“1小時都市生活圈”的中心。其次是人文優勢。番禺是嶺南文化重要發源地,還是著名僑鄉,有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同胞超100萬人,其中港澳同胞40多萬人,如香港特首李家超、澳門前特首何厚鏵、著名愛國人士霍英東等祖籍均在番禺,目前長居或經常往來番禺的港澳居民約4.23萬人,與番禺保持密切往來的海外僑團(含港澳臺)超過100個。最后是產業優勢。番禺有可與港澳現實需求緊密耦合的產業生態,如占港澳地區市場約七成份額的珠寶產業。目前,番禺活躍從事珠寶首飾加工貿易進出口的主要外貿企業超過100家,近三年的珠寶首飾產品年均進出口額達500億元,涌現出柏麗德(APM)、卓爾珠寶等一批明星企業。截至2023年7月,香港、澳門在番禺累計投資項目4332個,累計投資總額超216億美元。
第二個“三”是聚焦三大平臺。目前,番禺已構建形成三個廣州市級以上大灣區重點建設平臺。一是粵港澳優質生活圈示范區。自2019年以來,番禺率先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示范區。示范區宜居核心區祈福新邨有20多萬居民入住,其中港澳和外籍居民約1.5萬人,來自全球107個國家。配套的廣東祈福醫院獲批為“港澳藥械通”指定醫療機構,累計接診港澳籍居民逾103萬人次。全區現有41所中小學、幼兒園與港澳學校結對成立粵港澳姊妹學校,在讀港澳籍各類學生8121人。目前,番禺正全力升級打造全區全域的國家級優質生活圈示范區,探索推動在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與港澳深化規則銜接,積極搭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平臺,幫助港澳居民更加便捷享受內地社會保障和港澳福利政策,為大灣區建設宜居宜業優質生活圈積累經驗、提供示范。二是廣州大學城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集聚區。按2022年11月國家科技部、教育部評定授予廣州大學城的國家首批未來產業科技園戰略定位,整體規劃廣州大學城和南岸發展,構建泛大學城“一核一帶一軸”約73平方千米空間格局,聯動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等關鍵節點共同融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全區現有6家“N”系列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在孵項目1372項,其中港澳項目126項。未來,集聚區將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新興產業發展集聚地、科技成果轉化主陣地,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撐。三是廣佛全域同城化高質量發展合作區先導區。《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港深、珠澳、廣佛“三大極點”,其中“廣佛極點”的極核就在廣州南站地區,承擔先行先試、形成示范的重任。未來,以廣州南站地區為核心的廣佛先導區將率先實現廣佛經濟社會管理同城化,建成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新極核。
第三個“三”是實現三大愿景。一是把握機遇,在大灣區建設新階段爭當排頭兵、領頭羊、火車頭,站穩廣州大灣區建設第一梯隊。二是先行先試,打造一個國家級優質生活圈示范平臺,助力港澳同胞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共享灣區建設紅利。三是筑巢引鳳,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落地一批高質量項目,進一步激活大灣區作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作用。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