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絕不是賺快錢,而是厚積薄發。以我所在的顯微鏡行業里百年不衰的企業和不到20年就遭破產和并購的企業為對比,深刻感受到工匠和工匠精神的意義。弘揚工匠精神,在國家層面講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機制和好的環境。【詳細】
受傳統觀念、現實因素等影響,工人的身份認同呈現弱化,一線技術崗位的職業吸引力不強。工人收入多處于低位。由于地位偏低,許多城市出現青年一代不愿意從事一線技能崗位的情況。【詳細】
發揮好勞模工匠精神的育人作用,是弘揚勞模工匠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勞模工匠精神在立德樹人當中有一種獨特的重要作用,特別在塑造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上不可或缺。現在教育領域對勞模工匠精神也非常重視,但出臺的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職業教育方面,其他教育領域主要表現在不夠和偏后兩方面。【詳細】
建設一支規模滿足需求、結構設置合理、綜合素質優良的技能人才隊伍,是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的基礎。下面圍繞高技能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情況談幾個問題。【詳細】
盡管不同時期的勞模精神具有不同的內容和特點,但其時代內涵可以概括為:主人翁的責任感、忘我的勞動熱情、無私的奉獻精神、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愛崗敬業精神。其中,無私的奉獻精神是勞模精神的核心。【詳細】
由于市場化改革和信息化發展,企業組織方式、生產力結構、工人隊伍情況都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過去是征地建廠、購置設備、招募工人,發放工資、組織生產、購買保險,現在這種方式發生了明顯變化。【詳細】
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勞動模范和工匠人才的辛勤耕耘,他們為民營企業創造了財富,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盡管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勞動模范和工匠人才作為民族精英、人民楷模的作用依然強大、依然有效。【詳細】
多措并舉提高高技能工人待遇。各級黨委政府、企業要抓緊落實中辦、國辦今年3月印發的《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地方黨委政府要拿出落實的意見辦法,企業要制訂實施計劃和具體項目,多措并舉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詳細】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大力宣傳和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正是黨和政府一直倡導的現實題材文藝創作的重要選題。【詳細】
進入新時代,我國要從制造業大國發展為制造業強國,迫切需要建設一支能吃苦、講奉獻、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意義重大,尤其對要建設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的遼寧來說尤為重要。【詳細】
東北要振興發展就必須改造升級老工業、創新發展新產業,這些都離不開勞模和工匠式高技能人才來支撐保障。【詳細】
產教深度融合是職業院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只有集教育教學、生產實踐、素質養成、技能訓練于一體,才能完成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目前,在職業院校進行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過程中,普遍存在“兩熱兩不熱”——院校熱企業不熱、中央熱地方不熱的現象,成為制約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難點和瓶頸。【詳細】
高技能人才培育中存在的問題:一是技能人才激勵機制存在不足。二是企業后續人才來源乏力。三是重設計、輕制造的理念仍比較普遍。四是職業和技術院校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詳細】
落實“培育大國工匠脫穎而出的文化”的要求,使“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價值理念深入人心,努力形成人人崇尚勞模、學習勞模、爭當勞模、關愛勞模的良好局面。【詳細】
扔掉“運動式”和“節日型”勞模慰問工作方式,從工會、企業、媒體、社會等方面把倡導勞動最光榮、弘揚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作為各類勞動者精神追求。【詳細】
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應在增強職業技能上落實激勵保障機制,在提升職業素養上改進教育培訓制度,在培育職業理念上營造尊崇勞模和工匠精神的社會文化,在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舉措上形成合力。建議設立技師節,激勵勞動者提升技能,培育更多大國工匠。【詳細】
14位政協委員和專家發言中,有20幾條涉及我部職能的意見。其中,相當一部分意見與我們正在推進的改革做法是一致的,下一步還要繼續做好;還有一些意見值得我們在改進工作中研究借鑒。下一步,人社部將圍繞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重點抓好以下工作。【詳細】
此次參加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很受教育,各位委員對教育尤其對職業教育如此關注,提出的意見建議也對我分管的職業教育工作具有啟發意義。政協委員們談到的勞模、工匠包括能工巧匠在內,大部分主要來源于職業院校的畢業生。【詳細】
宣傳勞模是中宣部先進典型宣傳的重要方面,從2014年開始,公布了49批78位“時代楷模”,其中十幾位都是來自于企事業單位和生產一線的職工代表。【詳細】
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工會組織責無旁貸,也希望社會各界繼續關注支持。我們將運用好座談會協商成果,與政協委員共同努力,促進相關政策規定的貫徹落實和問題解決,讓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成為時代主旋律,激勵廣大職工以勞動和創造托起中國夢。【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