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宏觀
化危為機的發展成績單與新起點展望
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0年四季度和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初步核算結果,這一統計數據客觀反映了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效。
其一,2020年一季度因疫情而導致負6.8%增長的嚴峻形勢下,從第二季度起,全面有序復工復產,全年實現2.3%的經濟增長。第四季度的增長率達到6.5%,這一增長率反映了當前國民經濟恢復到了正常增長水平。與2019年6.1%的增長水平相比,基本持平。
其二,三次產業同步恢復到正常增長水平。2020年第四季度,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增長率分別達到4.1%、6.8%、6.7%。與2019年第一產業3.1%,第二產業5.7%,第三產業6.9%相比,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已經超過了正常年份,第三產業略有下降。
其三,主要產業基本上恢復到正常增長水平,部分產業的回復還有待時日。農林牧漁業、制造業、建筑業、批發零售業、交通物流業、房地產業、信息業已經超越正常年份的增長水平;金融業基本恢復到正常年份水平;住宿餐飲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其他服務業等產業,距離恢復到正常年份增長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總體來看,這一經濟發展成績,來之不易。展望2021年的經濟發展態勢,短期視角看,統籌防控疫情和經濟發展依然是基本特征;中長期視角看,則要為“十四五”規劃的實施起好步、開好局,特別是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在創新驅動、在鄉村振興、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要初建成效。2021年,依然要防控新冠疫情的局部反復給個別區域、特定產業領域、某些產業鏈條帶來的經濟運行風險;依然要防控因疫情后續影響可能誘發的金融風險;依然要積極應對國際經濟增長乏力甚至是持續負增長以及新冠疫情持續蔓延導致國際經貿的不確定性風險;依然要以穩就業、保就業為要務,使低收入群體的就業、收入和消費水平得到有效保障。
此外,還要認識到,常態化防控疫情,必然對經濟發展的某些領域帶來一些重要變化,如,線下商業服務等勢必受到較大影響。對于這些影響,一方面要有效應對,另一方面則要尋求新增長去替代彌補其影響。尋求新增長潛力的路徑包括,一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帶來的內需增長;二是進一步推進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三是技術創新帶來的新產業、新技術、新需求;四是“補短板”“新基建”逐步發揮作用,傳統產業與數字產業、智能產業有機結合;五是各種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市場化流動和市場化配置帶來的新發展;六是對城市基礎設施的改造和城市公共服務的改善。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
編輯:秦云
關鍵詞:疫情 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