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資訊
一技在手 倚技而業
——山西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訓持證工作
2020年,山西針對農民培訓推出了小麥、玉米、水果等20個農業生產技能評價地方標準,建立起以實踐操作為核心的技能評價模式,形成“培訓-評價-頒證”工作機制,使農民技能培訓有了大綱,促進了高素質農民隊伍的打造。去年,山西培訓高素質農民5.4萬人,評價頒證5萬人。
今年5月初,山西召開全省高素質農民培訓持證工作推進會,今年計劃培訓包括10萬脫貧勞動力在內的25萬農民,持證20萬人。會議還為“百家田間學校”授牌,為“百名金牌教師”頒獎,為“百佳農民”頒證。
在標準出臺和培訓載體搭建的路徑下,山西正通過高素質農民培訓為農民增技能、樹信心,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賦能。
從經驗生產轉向技能增收
技術的推廣應用體現在勞動者身上是技能的提升。2017年,山西省提出“人人持證、技能社會”的戰略構想,規劃從2018年到2022年連續5年實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每年培訓100萬人,其中,高素質農民培訓被列為重要任務。自此,“技能富民”戰略在山西城鄉開啟。
“去年雨水雖少,開春時還遭遇了大旱,但是80畝玉米、20畝谷子用了膜側播種技術,谷子顆粒飽滿,玉米莖稈粗壯,產量不減反增,畝均增產100多公斤。”說起收成,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窯子頭鄉青圪塔村種糧戶王艮山不再過多抱怨雨水少,而是對新技術贊不絕口。
通過參加朔城區農業農村局組織的高素質農民培訓班,從適宜當地生長條件的品種選擇到實地觀摩增苗、增重、抗旱、抗倒伏、抗早衰的生長效果,再到關鍵環節的施肥,王艮山學會了山西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創新的膜側播種技術。
他將這項技術用到了田里,實現了玉米及雜糧的精量播種。經過培訓,他也成了當地的種植能手。
從農業生產全過程、各環節的技能要求出發,山西省農業農村廳出臺高素質農民生產技能評價標準,編制形成了玉米、小麥、水果、蔬菜、中藥材、谷子、燕麥、油菜、牧草、豬、雞、牛、羊等20個產業(專業)技能考核評價標準。
今年春耕,長子縣將農民培訓辦到了田間地頭,為農戶現場演示旋耕、播種、施肥、除草、收獲、入戶等田間作業全程服務,推進集中連片農業托管。同時,由長子縣國鵬種植專業合作社發起,長子縣小蚯蚓種植專業合作社、長子縣卓越智農田間服務隊和長子縣老佟種植專業合作社共同組建的以土地托管社會化服務為主營業務的聯合社成立。
接下來,山西省農業農村廳提出將在原有20個生產技能評價標準基礎上,再出臺土地托管、農機操作等20個技能標準規范,為農民增技能,為農業添技術。
培訓有載體 創業有支撐
農民培訓,重在誰來領著農民學、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政策推動的同時,山西為農民搭建起培訓載體。
技能培訓開展后,山西省農業農村廳開展高素質農民“三百”評選活動,認定100所“高素質農民培訓田間學校”,為農民提供實操訓練、現場教學、提升實踐技能的固定場所;從各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農業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各類院校的教師、各地鄉土專家中推出100名“高素質農民培訓金牌教師”;評選“百佳技能農民”,示范帶動農民參加培訓。
大同金農農業專業合作社被選為農民田間學校,承擔著農民培訓任務,從種子種苗、農資供應、生產示范、技術指導等方面提供全產業鏈培訓服務。
青年農場主黃鑫于2012年成立了大同市南郊區雙源食用菌農業專業合作社,因經營不善連續虧損。
通過參加金農農業專業合作社承擔的高素質農民培訓班,他學習掌握了香菇種植技術,現在種植香菇50萬袋,年產鮮菇150萬斤,銷售收入達400多萬元,不僅合作社收入增加,也給周邊村民提供菌棒和技術。
生產技術問題解決,銷售問題迎面而來。合作社針對青年農場主和高素質農民開展了電商銷售、農民經紀人培訓。從針對農民的種養技術,針對合作社的經營管理到農產品營銷,黃鑫的經營思路越拓越寬。
農業升級的背后是經營理念的轉變。2021年,山西著重技能培訓提質增效,將農業經理人、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和家庭農場主、返鄉創業青年列入重點培訓對象,開展現代企業制度、資本運作、品牌創建、財務管理、生產組織、產品營銷和風險防控等培訓。
3年前,離任大同市云州區吉家莊村村主任的陳丙政開始直播賣農產品,不懂經營,關注度少,為此還折騰到太原、長治賣貨。不懂發回單,他遭遇過3000多元的損失。
經過淘寶大學大同平城區培訓基地承辦的農民電商培訓后,陳丙政懂得了打造場景,明白了產品需要契合市場需求。他把生產生活的原生形態搬進直播間,通過感人的生活經歷,鮮活有趣的炕頭熱語,展現產品的生產流程,粉絲超過3萬,成了“農民網紅”,農產品銷量一路攀升。
政府謀劃,企社帶動,學會電商經營的陳丙政搖身一變成為數字新農人。
“三轉婆姨”變身巧手繡娘
上午9點,大同市云州區瓜園村村民董建春與姐妹來到坊城新村黃花產業園接受手工編織、紅燈籠制作的技能培訓。
下午5點,一天的培訓結束,董建春掐著點接孩子放學。
“老師手把手教,學的同時還能掙錢,編一個筐能掙5元至10元。”她說。
之前,她們被稱為圍著鍋臺轉、圍著老公轉、圍著孩子轉的“三轉婆姨”。
2020年6月,坊城新村黃花產業園落地,發展以黃花菜為主、特色小雜糧為輔的產業鏈。產業用工解決了35名村民就地就業,但一大部分農村婦女仍然賦閑在家。
靶向施策,山西把種養加能手和能工巧匠列入高素質農民培訓對象,開展生產決策、實用技術、工藝傳承與挖掘等培訓。
產業園提供場所和銷售渠道,農業農村部門配備教師,課堂搬進了產業園,領著農民學、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
“如今,一天能掙100多元,像城里人一樣朝九晚五打卡上班。”董建春說。
同時,勞動技能培訓的開展也催生了坊城新村的新業態,手工編織、紅燈籠制作、縫紉制衣等手工業得以發展,形成了一業興旺、多元發展的產業格局。
就業和產業融合下,瓜園村合作社成立了園沃合作社巧娘手工編織室,通過組織培訓手工柳編技術,80多名婦女在家門口務工,每日可生產小型柳編制品300多件。一技在手,越來越多的農村婦女正在告別“三轉婆姨”,成為巧手繡娘。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農民 培訓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