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民族宗教
全國政協常委、“中宗和”副主席,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會長、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院長楊發明:
正確開展文明對話,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每一種偉大的文明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彰顯著求真、向善、尚美的價值理念。人類文明的價值理念是相通的,這是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的前提和基礎。公元7世紀中葉,伊斯蘭文明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傳入中國,開啟了與中華文明碰撞、對話和交融的歷史。這個過程就是伊斯蘭教在中國本土化的過程,就是伊斯蘭教主動適應中國社會、扎根中華文化土壤的過程。伊儒文明交流會通的千年歷史,產生了可資總結的歷史經驗和重要成果。
一是貫通共有的價值理念。伊斯蘭文明和儒家文明都是開放的體系,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將各自文明的義理落實到道德價值的闡發和道德教化的實踐之中。如和平、仁愛、忠恕、孝親、誠信、中道等,是兩大文明共通的價值理念。更為重要的是,兩種文明都講求將這種價值理念付諸生活日常、益濟他人和服務社會的實踐之中。
二是加強中國伊斯蘭教教義思想的中國化闡釋。明清時期,以王岱輿、劉智、馬注、馬復初為代表的漢文譯著家們,將文明對話推向新的高度。他們都是會通四教(伊、儒、道、佛)的文化學者,通過開展譯著伊斯蘭教經籍活動,用中國的文字和哲學概念闡釋伊斯蘭教,為伊斯蘭教涵養了中華文化品格。
三是轉化為切實的愛國行動。兩種文明的對話交融為中國穆斯林強化國家認同、生成強烈的愛國意識產生了切實的效應。“伊儒會通”首先體現在對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上,進而將宗教認同深深地嵌入對中華文化、中華民族和中國社會的認同之中,以此為基礎,形成“國家至上”的愛國意識和實踐,與國內其他同胞結成榮辱與共、生死相依的命運共同體。
歷史上,中國穆斯林在經濟、文化、科技、醫藥、建筑、航海等領域多有建樹。古代絲綢之路上,穆斯林為商貿繁榮、中西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貢獻。近代以來,中國穆斯林和各族人民一道抵御外侮、保家衛國。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穆斯林勇擔社會責任,投身國家建設和改革的偉業之中。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國穆斯林堅決遵守國家疫情防控的決策部署,科學防疫,并紛紛表達愛心,先后捐款捐物約1.2億余元,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穆斯林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真摯情懷。
當前,國際環境日趨復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要思想反映了人類的共同訴求,聚合了人類的共同愿景。此次博鰲亞洲論壇宗教分論壇的主題是“千江映月、美美與共”,長期以來,中國伊斯蘭教界在獨立自主、平等友好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宗教對話和對外友好交往,我們將繼續深化合作機制,廣泛宣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分享伊儒會通的歷史經驗,講好和合共生的中國故事。同時,還將通過學術研討、文化展演、交流互訪和人才培養等方式,加強與相關國際伊斯蘭教組織和機構的互動對話,自覺融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行列,匯聚更多智慧和共識,為開創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美好未來貢獻力量。
編輯:賈元昌
關鍵詞:文明 人類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