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宏觀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當說極其鮮明地揭示了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也就是說,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在中國大地上成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
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把握好中國式現代化,我們必須深刻理解,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的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
那么,如何理解中國共產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呢?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這深刻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中國特色,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過程的深刻把握與科學總結,更是對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目標,發展方向、發展重點和發展過程的清晰揭示和戰略謀劃。
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是大國變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代化。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題和奮斗方向,就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屬性,決定了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致力于解放、發展和保護生產力,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第三,中國式現代化是獨立自主、自立自強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立足中國國情和歷史文化傳統,是高度自主而不是照搬他人的現代化;是自立自強而不是依附他人的現代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了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致力于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更加注重自主創新,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第四,中國式現代化是后發趕超、“并聯式”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后發的發展中國家趕超發達國家的現代化,表現為時空高度壓縮和不同時期發展任務的相互疊加。中國式現代化既充分發揮了社會主義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辦好事的制度優勢,又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現代化成果。第五,中國式現代化是統籌協調、全面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發展的統籌協調和高質量,是各領域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現代化。第六,中國式現代化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現代化。這體現在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不斷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實現高質量就業,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等。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必須建立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上,而經濟高質量發展得益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全局問題。從中國發展的實踐來看,如果不能正確地確定“中心”,就不能真正掌握和推動全局;如果離開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整個現代化事業的全局都會受到損害。
當前比較迫切的是,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突破核心技術的“卡脖子”問題,帶動中高端產業迭代升級;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適應居民消費升級大趨勢,發揮消費對經濟循環的牽引帶動作用,努力構建以國內為主的超大規模暢通循環的消費市場;抓住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升級契機,適當保持合理的投資強度和結構優化,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和數字產業,推動數字中國和智慧中國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
與此同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還要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特征,通過改革與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牽引帶動其他領域的改革發展。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營造有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制度環境,努力使消費、投資、產業升級的潛力變為現實。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11月04日 第 05 版)
編輯: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