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產業動態 發明·創新 探索·發現 科學麻辣燙 科技人物 專家講壇 新基建 院士知播

首頁>科技>資訊

新征程上奮力實現高水平“科技擔當”

2022年11月17日 13:31  |  作者:高志民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國工程院日前召開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座談會,中國工程院院士紛紛表示,要心懷“國之大者”,做好“四個表率”,肩負起科技創新引領新時代科技強國建設的歷史使命,緊緊圍繞二十大報告提出的目標任務和戰略部署,充分發揮國家高端智庫作用,以戰略研究和項目咨詢為抓手,統籌兼顧學術引領、科技服務和人才培養各方面工作,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為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做好戰略咨詢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尤其是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特別提到了強化科技戰略咨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工程院要站在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高度,要做好科技戰略咨詢工作,回答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曼青建議。

“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的具體舉措,強化科技戰略咨詢是我們的使命擔當,如何推進能源革命,如何實施煤炭潔凈高效利用以及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的力度,如何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安全有序發展核能以及能源產供銷體系的建設等等。”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主任周守為表示,學部在做好能源革命、能源安全的戰略研究等已有的品牌項目的基礎上,還準備按照二十大報告新提出來的一些內容,部署一批新的項目,研究如何堅持先立后破、做到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做到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

“我們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的院士有從事汽車的,有從事高鐵的,也有從事船舶的,從事空中交通的,從事機械制造的,包括從事航空航天的,所做的工作都和強國的建設緊密相關,這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了我們的時代使命,深刻認識了科技創新的核心地位,深刻認識到了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性。”中國工程院院士邱志明表示,我們學部的院士還要不斷努力,不斷地進取,不斷地突破,不斷地創新,能夠為我們的強國建設貢獻我們的力量。

“高質量發展非常重要,我們學部主要是化工、冶金和材料,這三塊都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也是基礎的部分,乍一看很多是基礎原材料,包括重要的保障,很多國家高技術的發展,包括非常重要的國防上的很多‘卡脖子’問題都來自基礎材料。”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還是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主任,他表示,基礎材料被“卡脖子”的情況非常多,怎么樣為中國的現代化解決高科技的問題,解決“卡脖子”的問題,這是要努力的方向。

“過去十年森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近億農民全部脫貧和農業科技發展密切相關,糧食方面保證了14億人的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科技方面中國農業創新體系基本建成了規模,研發投入、技術水平已經邁入了世界前列,可以說進入了世界第一方陣,但我們還有很多短板,并不是說各個領域都能拿得出,新的品種、新的技術應用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守攻認為,要在二十大報告提出的目標任務中對農業領域四個方面聚焦,“一是糧食安全,二是鄉村振興,三是保證食物供應,四是農業要為提高碳匯作出貢獻,圍繞‘卡脖子’技術,系統化研究創新。”

“過去我們的能源體系非常明確,煤炭就是煤炭,石油就是石油,核能就是核能,未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可能是多能融合的體系,這個體系帶來的結果勢必比原來的體系更為復雜。未來的能源體系將會是多能互補的,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以能源產業鏈為例,它要集合過去所有的能源系統作為一體的產業鏈,形不成產業鏈的創新,往往都是各自研究自己的事,形成了創新孤島。我們怎么解決創新孤島,實現產業鏈的創新,工程院可以做很大的工作,要瞄準產業鏈創新,避免創新孤島。”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維和表示。

“科技問題需要大家進一步深刻思考,尤其是在科技戰略層面思考,科技問題一向強調問題導向,問題導向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方向問題,另一類是路徑問題。比如說已經有了‘兩彈一星’,別人造出來,我們怎么造出來,這是路徑探索。方向導向探索戰略上朝哪個方向走,比如‘核聚變’的研究,這就是重大科學上的發現和導向問題。”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強調,要在方向導向上加以努力,真正通過科技支撐起民族復興偉大的事業。

培養戰略人才是院士義不容辭的責任

“科技創新離不開人才,如何貫徹落實好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等等。要求我們自己首先要努力成為戰略科學家,以大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培養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吳曼青認為。

“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落實科技創新引領,終究靠的是人才,培養年輕的科技領軍人才,還有更年輕的在校學生,作為院士,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任務。”譚天偉表示。

“培養人才是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要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方面,培養未來的綜合性人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主任聶建國表示,“我們經常遇到的情況是,鑒定某一個年輕人的項目,獨立看每一項都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可解決綜合問題的時候,就往往會存在問題。培養人首先是發現候選人,一定要給候選人提出更高的標準,更高的要求,年輕的候選人不能急功近利,比如為了奔評選院士就只搞短平快的項目,而是要鼓勵出綜合成果、出系統成果、出大成果。”

“要樹立榜樣,宣傳好典型,朱有勇院士就是這樣的典型,他那么大的歲數,在一個鄉村里一待就是七年,非常不容易。我們要多宣傳這樣的農業科學家,不僅我們學部要學習他,我國農業領域的專家都要學習他的精神。”張守攻表示,如何培養好優秀科技人才,要從樹立身邊典型榜樣開始。

科學抗擊疫情凸顯院士擔當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從根本上決定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為例解析說,“應對疫情,中國工程院勇于擔當不辱使命,院士們在患難時期以仁心大愛忘我奉獻,即刻奔赴抗疫的第一線。累計400余人次圍繞疫情防控、科學救治、復工復產等進行科學分析研判和提出疫情防控建議,為身處疫情陰霾中的人們提供了抗疫利器。鐘南山、張伯禮、陳薇、王辰、李蘭娟、黃璐琦、喬杰、董家鴻、程京、曲久輝等院士們圍繞疫情研判、疫苗研發、中醫藥應用、病患救治、病毒溯源等自覺發揮專業優勢積極投身抗疫工作,各領域院士通過藥物研發、大數據分析、防護技術和醫用設備研發等多種科技手段,為武漢醫院建設、應急預警、醫廢處理、農產品銷售、復工復產等提供了有力支撐,繪就了一幅眾星云集、各顯神通的抗疫英雄譜。他們是全國人民無比信賴的精神支柱,是科技抗疫的鋼鐵長城。”

“在疫情防控中,黨中央把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放在最優先位置進行戰略部署,我們學部的院士竭盡所能為科技戰勝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撐。”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毒物藥物研究所研究員李松同時建議:加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的建設,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奧密克戎變異株作為全球的流行株,它的流行性和致病力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國際上針對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救治策略也正在發生改變,我們國家應該盡快啟動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的接續實施。

“建議加強應急能力的建設,用新型舉國體制實現重大疫情的自主可控,要按二十大報告的部署,充分發揮我們國家新型舉國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啟動國家級重大疫情防控藥品能力建設平臺,集中優勢力量打通我國重大疫情防控產品的創新鏈和產業鏈,盡快形成自主可控的能力。”李松院士建議。 

編輯:馬嘉悅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欧洲国产伦久久久久久久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中文字字幕在线精品乱码精品 | 日本又黄又潮娇喘是免费 | 在线精品国产尤物 | 日本乱中文字幕在线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