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綠·聲音 綠·生活 綠·人物 綠·能源 綠·產業

首頁>生態>聚焦

回眸2022:

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高度謀劃發展

2022年12月29日 14:39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本報記者 王碩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為未來規劃藍圖的關鍵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落實落地之年。在這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一年中,人們深刻地感受到,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站在這一節點回眸,越發可以看到那一條條清晰的脈絡……

污染防治向縱深、精準擴展

“十四五”期間,黨中央明確提出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21年11月,印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從“堅決打好”,到“深入打好”,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解釋說,兩字之差,意味著攻堅戰觸及的矛盾問題層次更深、領域更廣、要求更高。

2022年,一系列深化措施不斷出臺。

3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水利部印發《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在延續了“十三五”期間黑臭水體治理行之有效做法的同時,針對實踐中發現的問題以及新特點,進一步突出重點、精準發力。文件提出治理范圍要進一步擴大到縣級城市,強化流域統籌治理,防止黑臭水體返黑返臭,加大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的力度,并強調要“補短板”、不盲目提高污水處理廠出水標準、新擴建污水處理廠等。

在大氣方面,隨著“大氣十條”和“藍天保衛戰”的持續攻堅,大氣污染防治逐漸告別了以PM2.5為主的階段,迎來了同時關注臭氧、移動源等新階段。

11月,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5個部門聯合印發《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要求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貨車污染治理三個標志性戰役。在解讀時,相關負責人指出,三個標志性戰役在區域、領域、措施上互相協同,是有機聯系在一起的;但在政策制定上,努力做到問題、時間、區域、對象、措施精準,確保各項政策舉措科學有效。

新污染物治理提上議事日程

2022年也被稱為是中國新污染物治理起步的“元年”。

新污染物是指那些具有生物毒性、環境持久性、生物累積性等特征的有毒有害化學物質。5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從六個方面對新污染物治理工作進行系統安排部署。目標是到2035年,建成較為完善的新污染物治理體系,新污染物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

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表示,加強新污染物治理是繼霧霾、黑臭水體之后,生態環境保護必須啃的“硬骨頭”,為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提供新的目標靶向,承擔著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延伸深度、拓寬廣度的重要任務;也是有效防控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環境風險、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安全和高品質生活的重要抓手。

11月4日,新污染物治理部際協調小組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標志著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正式啟動。近日,四川、山西、河北等省(區、市)也紛紛出臺省級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提出將開展相關調查和監測,對重點管控新污染物實施禁止、限制、限排等措施。

“先立后破 穩中求進”推進能源轉型

“雙碳”目標對能源轉型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來,我國推動能源革命,大力開發利用非化石能源。建成世界最大清潔發電體系,水電、風電、光伏等全口徑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突破11億千瓦,風、光、水、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都穩居世界第一。

同時,2022年,根據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我國提出“先立后破,穩中求進”的新節奏,堅決抑制“運動式”“一刀切”的減碳模式。

發揮煤炭“壓艙石”作用,實行全國煤炭產量日調度的機制和價格、庫存的監測機制,有效發揮煤電基礎性調節性作用;扎實提升電力安全保供能力;持續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不斷完善產供儲銷體系……各地各部門多措并舉確保政策落地見效,推動我國能源市場平穩運行。

特別是今年以來,多項重大能源工程取得進展,不斷夯實我國能源安全保障基礎。

7月1日,白鶴灘至江蘇±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竣工投產,這是我國“西電東送”工程的戰略大動脈,每年可輸送清潔電能超300億千瓦時。

12月7日,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泰安—泰興段正式建成投產,為我國東部地區能源保障增強“底氣”。

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約25億千瓦,同比增長8.3%。其中,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分別約3.5億千瓦和3.6億千瓦,同比增長16.6%和29.2%,保持快速增長。

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在進一步加強污染防治的同時,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也成為2022年生態建設的主要任務。

基于環境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高度同根同源同過程的特征,我國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在減污中降碳、在降碳中減污。

2022年6月,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等七部委聯合印發《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時期乃至2030年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工作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指出,該方案強化了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目標協同、區域協同、領域協同、任務協同、政策協同、監管協同。

近日,吉林、湖北、浙江、陜西等省(區、市)均發布省級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提出了具體工作任務和舉措,并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推進區域、園區、企業等不同層級開展試點,形成一批示范性標桿。

作為我國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制度創新,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2022年也釋放出減排的新動能。

截至12月22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額突破100億元大關,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23億噸。

據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第一個履約周期的建設和運行,全國碳市場已經建立起基本的框架制度,打通了各關鍵流程環節,初步發揮了碳價發現機制作用,有效提升了企業減排溫室氣體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意識和能力,實現了預期目標。

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貢獻中國力量

2022年,中國舉辦了多場主場外交活動。通過這些“窗口”,在感受中國生態環境變遷的同時,也讓世界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有了全新理解。

年初,“綠色冬奧”成為中國展示給世界的一張亮麗名片。

從首次實現奧運場館全部由綠色電力供應,到場館采取可持續利用模式;從選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系統到氫能源汽車大規模示范應用;再到通過林業碳匯、企業捐贈等方式實現碳補償……北京冬奧會成為首個真正實現碳中和的奧運賽事,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時代命題交出一份精彩答卷。

11月,《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在武漢舉行。這是中國自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以來,首次承辦該會議。大會通過了“武漢宣言”和《2025-2030年全球濕地保護戰略框架》,為當前及未來的全球濕地保護修復指引了方向,注入了新的動力。

中國在大會期間提出,將建設濕地類型國家公園、對1/5的濕地實行最嚴格保護,設立深圳“國際紅樹林中心”,成立中國候鳥遷飛通道保護網絡等。中國的武漢、合肥、濟寧等七個城市獲頒“國際濕地城市”這一全球濕地保護成就的最高榮譽。截至目前,全球43個國際濕地城市中,中國占據13個,數量世界第一。

12月,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經過數年艱辛工作和最后近兩周“沖刺”,在主席國中國的引領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會議通過了全球高度期待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為今后至2030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擘畫了新的藍圖。

這些成績和案例,凝聚起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國際合力,集中展現了人類在探索與自然相處之道上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引發國際社會共鳴與思考。

唱響新時代黃河保護“大合唱”

大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主要發源地和人類生存繁衍的重要空間,黃河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如果說“十三五”期間,我國流域治理的重點主要是長江;“十四五”全面開啟了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

2022年8月,生態環境部等12部門聯合印發《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對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作出了整體部署。

《行動方案》要求,到2025年,黃河流域地表水達到或優于Ⅲ類水體的比例要達到81.9%、基本消除地表水劣Ⅴ類水體、黃河干流上中游(花園口以上)水質達到Ⅱ類、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不低于90%、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要達到90%以上。

這份文件,加上此前6月印發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及10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共同構成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頂層設計。

“這是我國全面推進國家‘流域系統保護與治理’法治化的又一生動實踐。”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丁仲禮評價說。

同時,為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的實施,8月,財政部印發《中央財政關于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財稅支持方案》;10月,科技部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實施方案》;12月,工信部等四部委印發《關于深入推進黃河流域工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沿黃省區也根據自身情況制定了相關政策……一曲新時代黃河保護“大合唱”正在唱響。

以法治力量守護美麗中國

生態環境法律法規是打擊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有力武器;也是引導實現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制度保障。2022年,一系列生態環保領域的法律頒布實施。

作為地球之腎,濕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6月1日起,我國首部專門保護濕地的法律——濕地保護法開始施行。該法律立足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保護修復,確立了“保護優先、嚴格管理、系統治理、科學修復、合理利用”的原則,建立了覆蓋全面、體系協調、功能完備的濕地保護法律制度,引領我國濕地保護工作全面進入法治化軌道。

6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施行。這是該法實施20多年來第一次全面修訂,緊密結合了當前我國噪聲污染防治的形勢,科學總結了噪聲污染防治工作規律和實踐經驗,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該法完善了源頭預防的有關規定,加大了噪聲傳輸管控力度,并新增了工業噪聲排污許可制度、寧靜區域創建等制度,回應了人民群眾對優美環境的新要求新期待。

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正式施行。這是世界上唯一一部國家層面立法保護黑土地的法律。在法律中,不僅包括了立法目的、適用范圍等一般性規定,還針對黑土資源調查和監測、科技支撐、數量保護措施、質量提升措施等方面作了規定,希望通過制度設計更好地穩住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守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

今年10月,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三周年之際,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通過了黃河保護法,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保障黃河安瀾無害、促進高質量發展、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作出針對性規定,有許多制度創新和務實管用的舉措。

首批國家公園設立一周年取得新進展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近年來中國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改革、優化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體系的關鍵舉措。

2021年10月12日,我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開啟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新篇章。一年來,國家公園已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亮麗名片。

據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孫立軍介紹:通過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建設,三江源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得以提升。目前,國家公園內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極大恢復,特別是旗艦物種藏羚羊從保護初期的不足2萬只增加到7萬只左右,藏野驢增加到3.6萬只左右。

在大熊貓國家公園,這里整合、撤并原分屬不同部門、不同層級管理的73個自然保護地,大熊貓局域種群的棲息地聯通和基因交流逐步恢復,全國野生大熊貓總數量的72%得到了有效保護。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暢通了虎豹跨境遷徙通道,實現了野生東北虎、東北豹從跨境游走覓食到境內定居繁殖擴散的轉變,東北虎、東北豹種群數量分別達到50只以上、60只以上,“虎嘯山林”得以重現。

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國家公園建設涉及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生態補償和生態損害責任追究等多項制度創新。此前的試點以及設立一年來的運行為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建設提供了基礎與保障。

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不斷刷新“進度條”

2022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時強調,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

今年以來,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不斷刷新“進度條”,國家水網加快構建。

截至10月底,新開工重大水利工程達到45項,創歷史新高;1-10月,全國累計新開工水利項目2.4萬個,新增投資規模1.15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多開工5200余項工程項目、多增加投資規模7235億元。

這些水利工程都有什么作用?

人們也許還記得,4月,隨著位于山東德州市境內的四女寺水利樞紐和天津市九宣閘閘門緩緩開啟泄水,千年京杭大運河迎來了世紀復蘇。6月,大運河京冀段全線62公里實現互聯互通通航。

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迎來了通水8周年的日子。據統計,8年來已累計從丹江口水庫調水超530億立方米,惠及沿線24座大中城市、200多個縣市區,直接受益人口達8500萬人。

除了供應沿線生活、生產用水,丹江口水庫累計向北方50余條河流進行生態補水90多億立方米,推動了滹沱河、瀑河、南拒馬河、大清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現生機,河湖生態環境顯著改善,華北地區淺層地下水水位持續多年下降后實現止跌回升。

近日,作為目前我國在建的最大水利工程——引江濟淮工程,在經歷了5年的施工建設后,主體工程也即將實現試通水試通航。未來,它將惠及皖北豫東5000多萬人口并形成平行于京杭大運河的中國第二條南北水運大通道。

正如水利部副部長劉偉平介紹,立足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建設跨流域、跨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體系,是解決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問題的根本舉措,也是全國一盤棋制度優勢的生動寫照。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12月29日   第 05 版)

編輯:魯雅靜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yw | 亚洲午夜福利片 |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视频首页 | 中文乱码精品视频在线 | 欧美亚洲日韩一区字幕 | 亚洲精品乱码在线 |